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 葉法善掛冠乞歸,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葉法善天師下了床榻,緩緩走到窗前,看著那枝白梅在寒風中簌簌搖曳。

李隆基走到師父身後,為他披上了一件袍衫。

“尊師可是想起了青田太鶴山洞天?多次聽您說過,混元峰上遍植著白梅。春到人間時,那花光月影,十分宜人。”

“記得從前,臣經常帶領雲鹿及三位弟子,月下胎息、花間舞劍。到黃鶯鳴澗,梅子熟時,眾人一起採擷青梅,製成梅乾,釀成梅子酒。混元峰上,能熱鬧好幾天。”

“予沒有體會過田園之樂,但能想象,那場景必定是十分熱鬧的。”

“時光流逝,他們一個個離我而去,唯剩石清,還陪伴在左右……”

“除了石清,還有予陪著您!”李隆基與師父並肩而立,抬頭凝望著那枝白梅,心裡感到空蕩蕩的。

葉法善天師道:“太上皇前段時間身體好些,忽而又病了,您還是多多侍奉他,陪伴他吧。年紀大了,都希望身邊有親人陪伴。”

“這段時間,予日日和衣侍奉在太上皇榻前。尊師放心吧!”

“等我身體好些,再為太上皇做兩場祈福法醮。苦了一輩子,痛了一輩子的人,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怎能承受起那麼多苦痛?”

“多謝尊師掛念!”李隆基鼓起勇氣,問道,“子虛和雲鹿在江南,過得好嗎?”

“子虛攜雲鹿歸隱杭州大滌玄蓋洞天,以著述、躬耕為事,繼續替我弘揚上清大法。”

“從此以後,他們林棲谷隱,與世外之人再無瓜葛了,是不是?”

“他們入大滌山精思院,師從玉清觀法滿大師,又在山中創立一座垂象樓,積道藏數千卷,與道友們朝夕討論,聽者莫不忘倦。”

修仙者最圓滿的歸宿,不過如此。

除了盡力遺忘,李隆基還能做什麼呢?

他怏怏地垂下腦袋,道:“高翔遠翥,遂東山之志;棲於林下,不以世事為懷。予真的很羨慕這對神仙眷侶!”

“陛下是一朝天子,肩負著一國之重,怎能說這些灰心喪氣的話!”葉法善天師悄悄瞥視著他。

李隆基的眼睛裡流露出一絲苦澀和無奈。

“羨慕他們 ,是為真心話。學他們拋下天下,做個脫俗的快活人,亦只是痴念而已。予與尊師的三年之約還未履行,怎能爽約而去!”

“這幾年,陛下的確辛苦了。為了江山社稷,您內修外攘,總攬天下,朝廷政通人和,天下物阜民安,四海萬眾歸心。臣很欣慰,您從一位天真爛漫的少年皇子,成為一位叱吒風雲的開元聖帝了!”

貞觀之後,又一個鼎盛局面,在這位年輕的帝王手中盛大開啟。

修訂律法,整頓吏治,重用賢臣,恢復諫議制度;重道抑佛,提倡文教,積極扶持科舉取士,組織鴻儒學士,聚書四部。

提倡節儉,一改後宮奢靡之風;靜民勸農,開墾荒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並對軍事制度進行深度改革,在邊境地區發展屯田,擴張疆域。

大唐的中心城市,如長安、洛陽、揚州、杭州、廣州、益州、泉州等,無不繁榮昌盛,商賈雲集。

全國編戶超過七百萬戶,人口數量首次突破四千萬,達到大唐立國以來的巔峰。

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沿途航船、駝馬、商旅絡繹不絕,進一步擴大了大唐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大唐王朝由大亂走向大治,國力空前強盛,經濟空前繁榮。

這是李隆基日勤不怠,全心全意治理的成果。

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奠定了大唐基業,李隆基更是將大唐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制高點。

它不僅僅超越了成康盛世、明章盛世、漢武盛世,也超越了貞觀盛世和武周盛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顧傾人城

亦傾藍

嫡女驚華:傾世小魔妃

紫涵雨

開元帝師

子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