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章 三年之約開盛世,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面對李隆基的宏圖壯志,葉法善天師深深感覺到,他已繼承了太宗皇帝的雄才大略和堅韌不拔。

“突厥諸部不斷遷入中原,他們大多安置在雲、朔等邊州,涼、甘、並、幽、薊也有一部分。陛下在東北方向,又將如何佈局?”

李隆基道:“幽薊地區,向來是大唐最重要的軍鎮之一。予正在考慮,如何在幽州設定節度使,統轄幽、易、平、檀、媯、燕六州,以防契丹、奚族的入侵和降者的生變!”

“天下四徵未息,戰事頻繁,尤其是西域和幽薊,屢屢受到異族的侵擾。四方軍事防禦,對崛起中的大唐王朝來說,是重中之重!”

“原先的行軍制度,缺乏機動性和靈活性,難以應對緊急的戰事。河西節度使的卓有成效,讓予徹底下定了要推行節度使制度的決心!”

一個強大的王朝,一個不受外敵侵擾的王朝,必然是建立在繁榮的經濟基礎和完善的軍事制度上的。

天子致力武事,銳意革新,有了武力的保障,才能更好地實施文治!

葉法善天師道:“成就一世霸業,必須攘外安內。設立節度使,是大唐軍事所需,只要陛下警惕藩鎮之禍就好!”

李隆基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

“攘外和安內是相輔相成的。攘外是基礎,安內是目的,也是大唐萬民所期盼的!”

一杯熱茶入腹,葉法善天師從葵口青瓷茶缸裡舀了一勺茶水,添入他的茶盞裡。

“現在,陛下穩坐大位,是不是該考慮確立儲君了?”葉法善天師小心翼翼地探詢道。

李隆基剛剛舉起那盞茶,聽到師父的話,馬上放了下來。

“立儲乃是國本。今日來景龍觀,就是想與尊師商議立儲一事。”

“如此說來,陛下心中一定已經選好了儲君。您有三位皇子,郯王嗣直、郢王嗣謙和陝王嗣升,中意的是哪一位呢?”

李隆基沉吟不語,過了許久才道:“郯王嗣直性格內斂,寡言少語,不善交際;陝王嗣升年紀尚小,有待培養;郢王嗣謙聰明伶俐,恭謹孝順,最得眾人喜愛,予想立他為太子!”

一泓清冽透碧的茶湯裡,倒映著葉法善天師深邃的眼睛。

眾所周知,郯王李嗣直為宗室長嗣,一度被當做大唐儲君加以培養,朝中支援他的大臣也不少。

奈何他驪山秋獮時遭遇不測,加之母妃不受寵的緣故,無緣儲君之位,正是意料中的事。

趙昭儀寵極後宮,聖眷正隆,李隆基越次立郢王李嗣謙為太子,不僅僅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也是他多番權衡之後的決定。

葉法善天師清了清嗓子,道:“據臣平時的觀察,郢王相貌俊雅、天資聰穎,在三位皇子中最為出類拔萃,是立儲繼統的不二人選!”

高力士歡歡喜喜道:“越國公和多數宰相的想法也是一致的!”

得到尊師的支援,李隆基十分高興,道:“力士,回宮之後,你立刻擬詔,立郢王為太子!”

“是!王皇后無出,無法樹元立嫡,幸得趙昭儀培育了一位優秀的皇子!”

開元三年正月, 年僅五歲的郢王李嗣謙正式被立為大唐太子。

李隆基親臨太極宮承天門門樓,赦天下,大酺三日。

冊封大典過後,李隆基詔令以盧懷慎檢校吏部尚書兼黃門監,與姚崇一同為相。

他們共同修訂的法典在此時完成,頒佈天下,被百姓稱為《開元令》。

姚崇的《十事要說》,也在有聲有色地實施中,無論在穩定政局、整頓吏治,還是改善財政方面,都取得了卓然成效。

“官不濫升,才不虛授,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景龍年間賣出的斜封官,終於在此時遭到徹底的裁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顧傾人城

亦傾藍

嫡女驚華:傾世小魔妃

紫涵雨

開元帝師

子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