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章 兄友弟恭傳佳話,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了重塑李唐權威,李隆基大開尊君敬祖之風,重新執行唐初“道先佛後”的政策。
他十分注重大唐道教文化的復興,不僅禮尊道士,尊崇太上老君為萬教之祖,把老君誕辰二月十五日定為玄元節,還把《老子》列為經典之首。
政令頒佈後,朝廷中關於天下僧尼氾濫,必須清理淘汰的呼聲,日漸增多。
紫微令姚崇梳理之後,向朝廷上了一奏。
“陛下,經過大周時期的蓬勃發展,僧尼和寺院數量極為龐大,佛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既然朝廷重新執行 ‘道先佛後’的政策,請陛下立刻下旨,清理佛門!”
“姚卿所奏,的確是當下一大弊病。”李隆基道,“百姓不惜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天下財富,大量聚於寺院之中。”
“太上皇曾說, ‘天下之財,佛佔七八!’百姓過度信奉佛教,就會一直往寺院裡捐香火錢,以求佛祖保佑,天下財富,自然而然就大量流入寺院了!”
“欲速則不達,此事,不著急處理。”
因事罷為工部尚書的魏知古奏道:“太上皇看出佛教弊端,當時因為太平公主的極力反對,並沒有動手去整飭一番。陛下還在憂慮什麼?”
李隆基沉吟道:“武周時期、中宗皇帝時期,貴戚皇族爭營寺院,度人為僧尼,數量實在太龐大。清理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
受聖帝天后的影響,中宗皇帝雖然尊道,但也對佛教採取了許多優待政策。
上及皇后、公主,下至皇親貴戚,大多都有自己的私營佛寺。
營建一座寺院,少則三五萬緡,多則要數十萬到數百萬緡,甚至還有千萬以上的。造成人力勞弊,百姓怨嗟盈路。
道教的地位在此時有所恢復,但完全未達到與佛教平起平坐的地位。
在大唐,佛教仍然是一枝獨秀。
姚崇道:“各地大寺名剎林立,寺院膏腴美業,眼饞者何其多,其中,不乏有很多是為了逃丁避役,而躲於法門的偽妄僧尼!”
李隆基擺了擺手。
“大唐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王朝,除了本土道教,還有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清理佛門,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他宗教怎麼辦?該不該處理?”
姚崇見李隆基沒有清理佛門的意思,心裡有點著急起來。“陛下,佛不在身外,應求之於心!”
“姚卿此話不假!”
“佛圖澄最有德行,不能保全後趙;鳩摩羅什多才多藝,不能挽救後秦。何充、苻融奉佛,最後遭到敗滅;齊襄王、梁武帝佞佛,也不能免禍。只要心發慈悲,有利他人,能使蒼生安樂,就是佛身。何須妄度奸人出家,讓他們敗壞佛法呢?”
黃門侍郎盧懷慎見他們討論得十分熱烈,也捧笏站了出來。
“僧尼無需自耕自營,就能衣食無憂。禪宗提出農禪合一,已然成了一紙廢令。左補闕辛替否曾說, ‘太宗皇帝開基立極,官不虛授,財無枉費,不多造寺觀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無災!’”
百官紛紛附議。“陛下,佛門不淨,天下不靜也!”
“諸位愛卿,予沿襲貞觀遺規,推崇道教,繼續以道教約束天下。只是寺院和僧尼發展太旺盛,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此事,容予再想想吧!”
姚崇真的急了,口不擇言道:“陛下,當初佛教勢力支援聖帝天后稱帝專權,篡奪大唐江山,難道您不介懷嗎?”
一語激怒了李隆基。
“當然介懷!多少李氏宗親死在了武周時代!”
手中的奏書狠狠地砸在御案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盧懷慎道:“陛下,黃門省最近收到最多的,就是各地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