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章 兄友弟恭傳佳話,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到武卒的奏書。大唐寺院快速積累財富,尤其是一些名剎古寺,依附了大量閒散人口,極大地影響到了國家勞動力和兵卒來源。”
李隆基記起,巡視幽州時,宋璟曾說,歷任都督長期張榜招募武卒,應徵者卻寥寥無幾。
看來,寺院發展,的確到了與朝廷爭利的地步,也到了不得不清理的時候!
“姚卿,你命祠部嚴格淘汰天下僧尼,令偽妄僧尼還俗歸家。今日起,各地不得再建立寺院,舊寺頹敗應修葺的,要陳牒檢視,然後才能撥款維修!”
他的聲音漸漸變得溫柔起來。
姚崇頷命。
開元二年三月,洛陽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順利銷燬,上百位匠人將其熔為銅水、鐵水,歷月不盡。
五十餘萬斤銅,一百三十餘萬斤鐵,全部鑄成了嶄新的兵戈武器,或收入國庫,或運到邊關軍鎮,成為將士手中的利器。
武周留下的影子,在李隆基的努力下,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開元二年六月,李隆基任命三位皇兄離京赴職。宋王李憲刺岐州、申王李捴刺豳州、豳王李守禮刺虢州,距離長安皆不足四百里。
七月,興慶宮建成,他召李憲和李捴回京,與同在京城的李範、李業,一起巡視興慶宮。
李憲一邊向李隆基彙報政務,一邊與兄弟們踏進通陽門。
“三郎,這次清理行動,岐州遣散了七百餘名僧尼,只保留鳳泉寺等十座寺院,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看似平靜的寺院裡,居然藏著這麼多蠹蟲。”
李隆基道:“光岐州就有那麼多偽妄僧尼,可見整個大唐為了逃丁避役躲在寺院裡的不法之徒,數量是十分驚人的!”
他很慶幸,聽從了姚崇和眾臣的建議,終於狠下決心,動手清理佛門。
聖帝天后以來,佛教的發展速度和無名僧尼的泛濫,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李捴道:“三郎,豳州的資料很快就要出來了,今晚,您就看我的奏書吧。”
“不急、不急。”李隆基道,“經過數月整頓,各地上報還俗者已有五萬餘人,資料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也許,最後的數字,會讓你我大吃一驚!”
進入興慶宮,一入眼,便是一座曲徑通幽的園子。
碧水盈盈間,綠柳周垂,花團錦簇,涼風搖落一池碎影,讓人心曠神怡。
興慶宮佔了興慶坊全坊,面積兩千餘畝,六處宮門拱衛。
南面為園林區。原先的景龍池經過精心改造,引進龍首渠水,面積擴大了數倍,池中遍植荷花、菱角、蘆葦。
池子南岸有五龍壇、龍堂、長慶殿等建築,北岸有沉香亭和百花園。
李範指著景龍池前的一塊空地,問道:“三郎,這塊空地是做什麼用的?”
“予說過,要為諸位兄弟建一座高樓。這塊空地,馬上要開建 ‘花萼相輝樓’,紀念我們兄弟手足情深;左邊這塊空地,將來要建成 ‘勤政務本樓’,時刻提醒自己,勤儉治理天下,做個清明天子!”
“不錯!等您建好花萼相輝樓,多多召集文雅儒士,賜宴歡飲、吟詩作賦,必定佳作頻出,那可是一大文化盛事啊!”
李捴哼道:“四郎,咱們兄弟幾個,就你最愛裝文雅了!”
“二郎,這話說得可不對!”李隆基道,“四郎自小醉心詩書音畫,本就是文雅儒士,無論吟詩作賦、丹青作畫,還是吹拉彈唱,都是兄弟中公認的最有才華的一個。”
李範得意地笑了。
“還是三郎懂我!對我來說,與其殫精竭慮地去爭奪什麼大位、什麼頭銜,不如遠離權力的傾軋,做個悠閒自得的王爺,衣食無憂過一生!”
李隆基意味深長地斜睨他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