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4章 夢解三門峽之困,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丈。
竇孝諶是昭成順聖皇太后的父親,他的墳墓封土經特批高達五丈一尺。
這是昭成順聖皇太后無辜冤死,大唐朝廷給予竇氏一族的特殊補償。
宰相蘇頲奏道:“豳國公的墳墓,並非正常禮制,這種特殊照顧,不應該成為一種定製。”
右補闕盧履冰緊跟其後,道:“祁國公以外戚之貴,逾制建墳,恐怕會引來天下人的非議。陛下莫要忘了,當初韋庶人崇其父墳為酆陵,結果引來了殺身大禍。”
宋璟思慮了一下,道:“陛下,您可以按照一品官員陪葬皇陵的禮制,准許祁國公築墳高三丈以上,四丈以下,這已是特殊恩賜。相信皇后和晉國公也是能理解的!”
面對眾臣,李隆基心懷慚愧。
竇孝諶和王仁皎雖然同為國丈,但王仁皎對朝廷的貢獻,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他也不想破壞禮制,不斷打破朝廷的規矩。
“卿等說的在理!你們固守禮制,再三堅持,成就的是朕的美名!”
但他心裡知道,王菱一定會滿懷怨怒,所以,親手書寫了《贈太尉祁國公王仁皎碑》。
出殯之日,更是登上禁苑的望春樓,眼望東北,目送靈柩起程,遙寄自己的哀思。
果不其然,李隆基不為岳丈法外施恩,引起了王氏兄妹極大的不滿。
很長一段時間,王菱都沒有理會他,兩個人就這麼僵著,誰也不願先俛首。
開元七年五月中旬,岐王李範上奏說,他收集了四十多篇各地詩人所作的《涼州曲》,邀李隆基和諸位兄弟去興慶宮一同欣賞。
十六日一早,宋王李憲入宮等候他,兄弟倆騎著烏孫青驪,一起從大明宮進入夾城複道,去往興慶宮。
這條複道,由內可以窺外,但在外不能窺內。
經過通化門時,李隆基坐在馬上,看見覆道外有一位監門衛禁軍正在吃飯。
吃著吃著,偷偷摸摸起身,走到牆邊,見四下無人,便把剩飯剩菜一股腦兒倒進牆洞裡。
李隆基心裡正在擔憂,李範會不會宴集上有異舉。見到這一幕,龍顏大怒,命高力士出去捉拿這位禁軍,將其杖斃。
開元以來,四方晏如,而百姓不足。
李隆基厲行節儉,禁止百官和後宮奢靡,不穿錦繡衣裳,不戴華貴金玉,甚至關閉了皇家織錦坊。
自己的乘輿服御、金銀器玩,或焚於殿前,或取做軍需之用。
從高宗天皇大帝時期開始崇尚的華麗之風,得到了有效的收斂和控制。自己委屈至此,當然也不容得下人浪費!
左右都不敢勸諫。
李憲仁慈,急忙上前,道:“陛下,糧食有何用?”
李隆基怒道:“天降五穀,養育眾生,糧食自然是用來養人的!”
李憲從容道:“陛下厭惡棄食之人,是因為食物可以養人。現在因棄食而殺人,豈不是顛倒了養人和殺人的本意?”
“為一口糧食,多少百姓還在三門峽辛苦地鑿山置倉。朕提倡簡儉,打擊奢靡之風,剛懲罰過故意浪費糧食的韋巡,仍有人不思悛改,朕必然要重重治罪!”
“浪費糧食固然不對,但罪不至死!天子一怒之下,濫施極刑,這種情況多了,大唐律法的尊嚴將會蕩然無存,而陛下也會因為殘暴好殺,落下一個暴君的惡名!”
李隆基怒氣漸歇。
“朕差點亂殺人,多謝大郎提醒!朕也不該從複道中窺人,長此以往,會導致宮中人人自危!”
小命雖然保住了,那位禁軍的笞杖還是少不了的。李隆基命人杖責二十,以示懲戒。
兄弟倆繼續往興慶宮而去。
二郎、四郎和五郎已在興慶宮等候多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