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章 別河東卸任回京,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離去。
李隆基去潞川樓去得更勤了。
他和趙非兒如雪鷺雙棲,整日廝守在一起。每每見到她,一切憂愁都煙消雲散了。
很快,王菱知道了此事。她和楊芊芊都未弄璋弄瓦,心裡自然矮了半截。
李隆基每天忙著應酬,很少回府。
王菱知道他的心不在此,便勸他將趙非兒接回府中居住,好歹能時時見到他的人。
但李隆基覺得外面少些約束,一直未答應此事。
這天,他和趙非兒正在談論羯鼓,高力士來報說:“殿下,您在三堂北岸修建的德風亭,馬上就要竣工了,顏使君對這個工程極為重視,親自督工。竣工前,想請您去視察一下。”
“好!你叫上宜德和毛仲,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眾人走到德風亭。
重簷六角亭子雕欄畫棟,紅柱碧瓦,飛簷流角極具氣勢。亭前種了兩株挺拔高大的翠柏,後面種了一排垂槐。
左右簷柱上,題有一對楹聯:“蟲吟古砌秋風至,鴉嗓寒林暮雨來。”
李隆基望著簷枋上自己親書的“德風”二字,兩個行草大字滄勁雄渾,頗有幾分虎踞龍蟠的氣概。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話,是本王多年來的座佑銘。德風二字,與這古樸的亭子十分相配!顏使君,這段時間,你們辛苦了!”
顏觀禮謙恭地回道:“殿下滿意就好!”
趙非兒道:“殿下心懷天下,以無形的德風,為自己樹立權威,廣攬人才,身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
李隆基微微一笑。
站在德風亭裡,向東望去,入目是延綿不絕的太行山。
亭西有一條輦道,可以直通後面的遊嶺。
李隆基在嶺上建了一座盾花梳洗樓,常常攜摯友名士一起登高賞景、吟賦論曲,或者評論天下大事。
“今日,天高氣爽,嶺上秋景不可錯過!我們一起攀登遊嶺去!”他拉起趙非兒的手,踩著窸窸窣窣的落葉,緩緩地拾階而上。
時值初秋,霜積太行,萬樹殷紅,蕭蕭落葉鋪滿了樵徑。
一路上,李隆基眉頭緊鎖,一言不發,低頭思索著什麼。
趙非兒不安地看他幾眼,似乎想探究他心底的秘密。
入了盾花梳洗樓,李隆基讓高力士拿了宣紙、筆墨,一個人躲到庭院裡去了。不一會兒,興高采烈地拿著紙筆回來了。
“適才登山途中,看到美麗的太行秋色,想到今年老天眷顧大唐,風調雨順,糧食豐稔,河東百姓過了一年安居樂業的日子。一時興起,寫了這支羯鼓獨奏曲《秋風高》,希望討得非兒歡心。”
趙非兒驚喜交集,接過譜子哼唱起來,俄頃功夫就爛熟於心。
高力士搬來羯鼓,眾人在庭院裡坐定,趙非兒揮槌敲響了羯鼓。
鏗鏘有力的鼓聲,聲破秋空,穿透遠方。
山風徐徐而來,庭院中的落葉,也隨著鼓聲翩翩起舞。
一曲終了,趙非兒放下鼓槌。
“《秋風高》頓挫抑揚,氣勢磅礴,正應了這金風送爽的秋日。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等到春暖花開,希望殿下再為妾譜一曲《春光好》。”
李隆基的眼裡,寫滿了柔情蜜意。
“何止是《春光好》《秋風高》,本王還要為你譜《夏日長》《寒冬吟》,一年四季都要為你淺斟低唱!”
趙非兒嫣然道:“殿下這份禮物彌足珍貴,今日,妾也要為您獻上一份大禮。”
幾個婢女圍了過來,齊聲道:“恭喜臨淄郡王得喜!”
眾人聽了,紛紛向李隆基道喜。
高力士展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