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太初宮四面楚歌,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丹墀下擬寫制令。
太后下令,封皇孫李成義為恆王,李隆基為楚王,年僅一歲多的李隆範和李隆業,也分別封為衛王和趙王,並允許太子李成器和四位弟弟出閣,建置官屬。
上官婉兒略一思索,伸出檀香木梨花紫毫詩筆,在硯池中飽蘸了濃墨。筆掃春風,紙落煙雲,一口氣寫了數行字。
聽見武太后問道:“葉法師叔侄說,要多提拔有才華之人入前廷,共同經緯天下。病癒後,吾立刻下發旨意,徵拜狄仁傑為冬官侍郎,他什麼時候能夠入朝?”
狄仁傑出身幷州狄氏,早年曆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等職。
他為人正直清廉,不畏權貴,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
垂拱二年初,狄仁傑外放為寧州刺史。
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
短短一年時間,狄仁傑撫和戎夏,內外相安,深受民眾愛戴。當地百姓立碑勒石,頌揚他的德政。
侍御史郭翰奉旨巡察關內、隴右。到達寧州境內,盈路不斷聽到當地百姓稱頌刺史狄仁傑。返朝後,便向太后舉薦了狄仁傑。
上官婉兒舉著筆,道:“接到敕旨,狄公馬上就準備交接政務,趕回神都洛陽了。這幾日,應該快要到了!”
“先帝在世時,吾就注意到了精明強幹的狄仁傑。儀鳳年間,他任大理寺丞,短短一年間,判決處理了大量積壓案件,牽扯到一萬七千多人,沒有一人上訴申冤,真是難得啊!”
“婉兒聽說,前朝宰相閻立本曾稱少年時期的狄仁傑為滄海遺珠。真金不怕紅爐火,這些人,走到哪裡都會熠熠生光!”
武太后提起裙裾,慢慢走下玉階,站在緩步墀上。
大殿上,黼扆、躡席,銅龜、銅鶴、陳列於兩側。一左一右,各有兩隻鎏金銀竹節高柄蓮花薰爐瑞煙嫋嫋,在邊上站了片刻,便衣染蕤香,煙攜滿袖了。
每逢上朝,肅政大夫領屬官至大殿西廡,從官朱衣傳呼,文武百官依次入殿就班,無不伏跪於她的腳下。
“是啊,真金不怕紅爐火!臨朝稱制,天下那麼多人反對,吾也無懼!站在這裡,吾便是孤家寡人!”
武太后一直記得觀風殿神人的話:“李唐王朝衰敗中落,你當恪謹天命,鳳臨天下!”
“太后大權在握,和皇帝相比,只不過差了一個名分而已!”上官婉兒頓在那裡,細細品味著她的話。
“只是,最後這一道門限,才是吾最難邁過去的。此刻的孤寒,誰能體會呢?”
上官婉兒無法接話,只好俛首繼續寫字。
“等到狄仁傑入朝了,吾將以他和劉禕之、張光輔、裴行本等人為首,領銜主持朝中公務。那時候,吾就能稍微喘一口氣了。”
“劉禕之才華出眾,以天資文藻,下筆成文出名。他跟隨太后那麼多年,一直是您的腹心股肱。”上官婉兒一邊寫字,一邊回道。
武太后面露微笑,似乎非常贊同她的話。
在皇后位上時,她一直視劉禕之為心腹,臨朝稱制後,立刻提拔他進入中樞機構,可謂信任有加。
但是,世事總是難以預料。沒過多久,這位腹心股肱,就狠狠地背刺了她。
垂拱三年五月,鳳閣舍人賈大隱密見武太后。
他奏道:“鳳閣侍郎劉禕之向臣抱怨, ‘太后既然廢昏庸立賢明,為何還要臨朝稱制呢?不如還政於皇帝,以安定天下人心。’臣聽了非常震驚!”
武太后冷笑一聲,心中極其失望。
“吾賞識劉禕之的才華,讓他參預其謀,成為北門學士之一,又擢拜他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下三品,賜爵臨淮男。沒想到,他竟然如此看待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