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巖棲谷隱太鶴山,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秋空明淨,千峰一色,一群仙鶴翔集於青田太鶴山洞天,白羽疊霜,浮影交橫,聲聲清唳劃破了長空。

大唐江南道腹地,多奇山異水,尤其是括州括蒼一帶,放眼望去,入目皆是嫵媚青山。

道家地上仙境,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修道者,須幾經洪爐試煉,功德圓滿,方可成道為仙,居於神仙洞府或壺中天地。

青田太鶴山洞天何時被列為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誰也不得而知。

看那溪上風清月白,山中鳥語花香,田間青芝葳蕤,可知此地,必是隱士高人絕俗避世的聖地。

微雨初歇,太鶴山混元峰上山色空濛,風煙俱淨,翠色落在眼底,彷彿能掐出水來。

一個身影從白鶴洞裡徐徐而出,遠遠望去,松形鶴骨,軒然霞舉。

那人頭戴一頂松翠色上清蓮花束髻冠,別一支同色子午簪,兩鬢各垂一縷長髮於胸前,淡淡一抹八字鬍,下頜垂一縷長鬚,顯得器宇不凡。

身著一襲沈香茶色直襟寬袖褙子,領口鑲一寸穹灰色寬邊,腰繫同色纓帶。褙子長至小腿,底下露出一雙玄青色的平步履。

棲隱於此的,是大唐著名道士葉法善天師。

群鶴還在空中翔集,彷彿是從薛稷的《啄苔鶴圖》中飛出來的。

上古時期,就有仙鶴巢於太鶴山混元峰上,年年生子,繁衍不息。這些仙鶴日啄青芝,夜飲仙露,與神仙一樣賴以永年。

葉法善天師抬起略顯倦意的雙眸,望了飛鶴一眼,舉起雙臂,手託天理三焦,默運虛元,通幽洞微。

山間雨後清氣,沁人心脾,身心得以洗濯,頓覺神清氣爽起來。

“貧道一生以苦修為己任,修得七品靈人,潛行陰德,濟度眾生,在甌江流域廣開靈寶仙壇,傳道授真、點化世人。如今六十有四了,不知還能行道多少年吶!”

他嘴裡喃喃自語著,收起三清指,兩儀合心,氣回丹田,舉步往山崖邊走去。

葉法善天師是括州松陽卯山人氏,祖上四世習隱,皆有攝養占卜之術,在江南一帶小有名氣。

按常理來說,出身於上真世家,將來,他也會繼承衣缽,成為父親那樣的火居道士。

為鄉人飛符治病,厭劾鬼神,收一些香火錢和功德錢,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日子不會差到哪裡去。

年少時,父母突然病故,撒手離開了人世。

子承父業是最便捷的出路。於是,他開始遊歷名山大川,遍訪高道名師。

入天台、四明;歷會稽、天目;涉天柱、姑蘇、句曲;遊洞庭、衡霍諸嶽;過劍水、登赤城、尋羅浮勝蹟。

經過三十多年的勤修苦練,融攝上清茅山法脈、太清正一法脈、太上洞淵法脈、西山淨明法脈,葉法善天師集各家之長,修成仙家正果,成為譽滿天下的大德高道。

世人皆知他是人間真神仙,極少有人記得他的字是道元,道號是羅浮真人,一聲“葉天師”,便是最親切的稱呼。

葉法善天師巍然佇立在混元峰山崖邊,身姿像一棵千年老松。

遠山綿延起伏,淡若水墨,半浮於浩渺無際的雲海上。悠悠一脈甌江,在千巖萬壑之間蜿蜒穿梭,碧水兀自東流。

凜凜目光,由遠及近。

他輕輕揮舞手中的太乙拂塵,仰天長嘯一聲。

清越的嘯聲如波濤湱然,在山林間澹澹漾漾,風搖松枝,葉尖的晨露簌簌落下。

數只神姿綽綽、清霜白羽的仙鶴聽到嘯聲,從秋空中疾飛而來,圍繞著他交頸而翔,清唳不止。

領銜的仙鶴盤桓數匝,款款收了羽翅,神采昂昂地降落在他的身邊。

“馬來皆汗血,鶴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顧傾人城

亦傾藍

嫡女驚華:傾世小魔妃

紫涵雨

開元帝師

子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