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巖棲谷隱太鶴山,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必青田。”葉法善天師輕撫那修長的玉頸,“青田之鶴,軒軒仙姿,多少詩人為你們作詩作賦,讓你們多了一個雅人韻士的身份。”
一聲清唳,似乎很認可他的說法。
這隻仙鶴名喚烏翎,是葉法善天師的坐騎,也是混元峰上年紀最大的仙鶴。
它丹頂承日,頸腿亭亭,素儀翩翩。喉頰頸處,暈染淺淺水墨,尾羽霜翎不染,翼尖幾排飛羽卻像潑了焦墨似的烏黑髮亮。
千年清迥明心,青芝玉露滋養,早已位列天上仙籍。
“烏翎,你知道在大唐,誰最會畫鶴嗎?”葉法善天師道。
它不會說話,只是歪了一下長頸,等待著答案。
“世人言鶴必稱稷,薛稷是大唐畫鶴名家。我在長安見過他的《啄苔鶴圖》,畫中六隻仙鶴,頂之淺深,氅之黧淡,喙之長短,脛之細大,膝之高下,皆形神兼具,呼之欲出,不愧是神品之作!”
一陣細碎而急促的腳步聲響起。
群鶴受到驚嚇,呼啦啦地全部飛去了,只剩下烏翎立在原處。
有個稚嫩的聲音喊道:“師父,您至日閉關,仙鶴們就遁跡不見了。剛一出關,這些仙鶴又聞聲而來,翔集於空中。您與它們,可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
翠竹掩映的山徑上,出現一位小道童。
走近了,才看清楚他穿著一件月影白色交襟道衫,同色束腳長褌,髮髻上束著一根皂色羅纓,腳蹬一雙胡桃色布履,身姿輕盈如燕。
看起來,年紀不過六七歲。
葉法善天師輕撫長鬚,拍了拍烏翎的朱冠。一聲纖婉引吭,振羽飛去,轉眼成了浮影一點。
“鶴為一品神鳥,通天地、知玄黃,乃是清虛妙物,可以高人隱士之禮相待。我們為人,也要做個清虛者,清為清其心源,虛為虛其口海,切不可粗魯暴戾!”
“是!石清牢記教誨!師父,您是因為喜歡這裡的仙鶴,才來到太鶴山洞天的嗎?”
葉法善天師手指遠方道:“昔日,師父披蓑戴笠,訪賢天台,一個人輕舟急槳,沿著這條清冽的甌江順流而下。途經此處,系舟上岸,慕名遊覽了這處洞天福地。”
“聽清溪觀的老道說,當您登上混元峰,看見松蔭滿澗,落花迷徑,山壑清風不絕,白雲隨步而起,更有數十隻仙鶴,口銜青芝,翩然而來,彷彿在迎接您這個遠道而來的客人!”
“這裡的山容水色,處處令人痴迷。師父當即發願,學道歸來,一定要在太鶴山洞天巖棲谷隱。”
“龍朔三年,您被召入長安宮中,侍於帝王之側。師父拋下繁華,最終還是回到了這裡。”
葉法善天師的唇邊浮起一絲笑意。
“那時候,師父四十七歲,生性恬淡寡欲,只想棲遲林泉之下,做一隻自由自在的閒雲孤鶴。侍君五年後,辭別長安,重新回到江南,晏息於太鶴山洞天。”
“時光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掐指一算,您從長安歸來,悠悠十二載已經一晃而過了!”
葉法善天師的目光追逐著秋空中那點浮影,嘴裡輕聲道:“石清,師父閉關三月,你與師兄們,每日可殷勤讀書習道?”
“大師兄每日督促我們研讀道家經典,學習卜辭、符籙、胎息、打坐,還有操琴、習劍,樣樣都不曾懈怠。我們期望與師父一樣,早日遹開道脈呢!”
葉法善天師卻搖了搖頭。
“為師三位弟子,就屬你領悟能力差些。學道三年,一事無成,要是真的有你所說的那樣勤快,何愁道脈不開呢?你啊,要好好和兩位師兄學學!”
石清羞澀地低下了頭。“師父,我也用功學習了,無奈天資愚鈍,樣樣功課都比不過他們!”
“不要拿天資說事,你並不笨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