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章 李哲復立皇太子,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聖曆元年九月十五日,廬陵王李哲回到洛陽半年,正式被立為大周太子。
長子李重潤進封邵王,次子李重福為平恩郡王,三子李重俊為義興郡王,四子李重茂為北海郡王;幾位皇女皆為郡主。
太初宮舉行了隆重的冊立大典,並告於天地、太廟。
兩京李氏太廟享德廟早已被武承嗣、武三思拆毀;玄元廟雖為老子太廟,但太上玄元皇帝被女皇廢黜,只供奉了先天太后。
李哲冊立為大周太子,只能告於武氏太廟。
在武氏太廟裡冊立李氏子孫,頗有幾分尷尬,但狄仁傑、婁師德、魏元忠、王方慶、王及善、姚崇等老臣,還是心潮澎湃,臉上寫滿了激動和喜悅。
在眾人心中,李哲是李唐王朝的象徵,只要他還在,李唐王朝就沒有滅亡!
狄仁傑極力擁立李哲,李哲卻很不待見他,覺得他有意樹立私惠,想討好自己而已。
他沒有感到涼薄,看到李哲再次登上太子之位,大周的繼承人身上流著李唐皇族的血液,比誰都高興。
此時,東突厥大軍還盤踞在黃河北岸。
女皇命太子遙領河北道行軍總元帥之職,以狄仁傑為行軍副元帥。
文昌右相宋玄爽為長史,左肅政臺御史中丞霍獻可為司馬,右肅政臺御史中丞吉頊為監軍使,扶余文宣等六人為副總管,統軍擊趕東突厥。
太子掛帥的訊息傳開,當天,便有數千人自告奮勇,向吉頊應募。不出數日,便募得五萬多名武卒。
回朝後,吉頊在朝堂上大談此事。武三思等武氏諸王聽了,對他非常憎惡。
大軍尚未動身,阿史那默啜得到訊息,將趙州、定州、相州等地劫掠的一萬多名百姓,全部坑殺,從五回道退軍北還,順路剽奪了大量財幣和牲畜。
狄仁傑親自率領十萬兵馬追趕,卻追之不及。
神都洛陽終於轉危為安,女皇如釋重負。
阿史那默啜半路丟下了閻知微,命他還鄉。
閻知微如一隻喪家之犬,四處躲藏,悽惶度日。不出兩日,被邊境上的周兵擒獲,押送至洛陽,處以磔刑,夷滅三族。
阿史那默啜率軍在大周國土上大搖大擺地走了一圈,將手中的利劍,插在與洛陽僅僅一寸之遙的地方,在各部落中威望日盛,更加心生驕志,輕視大周。
是歲,立其弟弟阿史那咄悉匐為左廂察,骨篤祿之子阿史那默棘連為右廂察,各主兵兩萬餘人。
立其子阿史那匐俱為小可汗,位在兩察之上,統轄處木昆等西突厥十姓部落,兵力四萬餘人,號為拓西可汗。
他們隔三差五就南下騷擾大周,使戍邊之兵不得休息。
女皇在洛陽增屯了兵馬,由河內郡王武懿宗、九江郡王武攸歸統領。
第二年,在黃河南北,置立武騎團,以御史中丞魏元忠檢校幷州長史、充天兵軍大總管,婁師德為副總管駐守備戰,加強了洛陽的防禦力量。
聖歷年間,朝中人事變動頗多。
王及善改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姚崇為鳳閣侍郎,兼任相王府長史;李嶠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魏元忠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陸元方為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吉頊為天官侍郎、同平章事;狄仁傑進拜納言。
春官尚書武三思檢校內史,再次成為宰相之一。
也有一批人仕途不得意,被降了職。
文昌右相、同鳳閣鸞臺三品豆盧欽望罷為太子賓客;夏官侍郎宗楚客罷政事;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杜景儉罷為秋官尚書;鸞臺侍郎、同平章事王方慶罷為麟臺監;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武攸寧罷為冬官尚書。
聖曆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