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可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4章 陳國瑞戰報,濟南府穿越實錄,醉可樂,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在曾國藩忙於制定方略的時候,關於高樓寨慘敗的大量報告也陸續送到了帥府。

這些報告來自相關各方,其中地方官府的辭令與朝廷主流看法基本一致,認為“親王求效太速,視賊太輕,以致兵馬俱困,一敗不振。如能持重穩進,料不至於此。”

隨僧格林沁參戰的將官則對輕敵之說一筆帶過,認為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清軍內部失和。

許多人將矛頭對準了巡撫閻敬銘,指責他數月來“安坐省城,並不發兵守隘,任賊肆意奔突,不為援應,致僧王遇伏被害。”

還有人對布政使丁寶楨提出質疑,認為他“在曹縣防堵捻匪,從未獲一勝仗,亦未與僧王大軍會和,致僧王孤軍苦戰兵敗。”

曾國藩知道這些指控並非空穴來風。但敗仗已經吃了,僧格林沁已經埋了,再據此去責難封疆大吏實在毫無意義,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除卻指責地方官之外,報告對於當日戰況的描述大同小異,滿眼都是“敵眾我寡”“苦戰不退”“奮勇爭先”“力戰不敵”之類的套話。

正看的哈欠連天之時,一份篇幅略長的報告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是浙江處州總兵陳國瑞呈來的戰報,文中詳細說明了其手下官兵被捻軍騎兵擊敗的過程,並且提到了一支不尋常的小股敵軍。

“數十賊兵皆留髮辮,黑布遮面,所持槍械連發連射,幾無停頓,且精熟於馬上行進中射擊,實乃前所未見之敵。”

這是些什麼人?從哪裡來的?曾國藩微微一皺眉。

捻軍主要裝備刀矛弓箭等冷兵器,雖然也有少量雜七雜八的老式槍械,但士兵未經訓練、彈藥極度匱乏,所以基本派不上用場。

不久前與捻軍整編的幾千長毛兵倒是可能帶去一些槍械,但這些人留著辮子,斷然不會是長毛。

何況自己與長毛交手多年,對他們的裝備水平一清二楚,從未見過如此先進的洋槍。

曾國藩頓時來了精神。再去翻閱其他戰報,又找到了兩處相似的描述,卻都十分簡略。

看來陳國瑞所言非虛,這些人值得留意。他起身在桌案旁踱了幾步,剛想吩咐手下仔細追查,隨即不禁啞然失笑。

區區數十賊兵,即便再強悍又怎能影響戰局?若將此列為僧王戰敗的原因,未免太過荒唐。

此事不值得大費周章,但也不能坐視不理。他略一思忖,將相關內容謄抄下來,派人去濟南府送給閻敬銘,請他看著辦。

閻敬銘近日來心緒不寧。他在山東巡撫任上坐了兩年半,期間飽受匪患之苦,早對捻軍恨的牙根癢癢。

而奉旨剿捻的僧格林沁也沒讓他好過。這位親王對地方官員頤指氣使,不斷催要糧草、徵調民夫,與捻軍一起將魯西南搞的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

不僅如此,僧格林沁每次一打勝仗就將功勞歸於自己,吃癟時往往遷怒地方官員協助不力,早就讓閻敬銘等人怨氣滿滿。

所以當這次捻軍勾著僧格林沁大繞圈子時,他和丁寶楨心照不宣的選擇袖手旁觀,誰也不去主動幫忙。

原本只是想捂著嘴看僧格林沁的熱鬧,萬沒想到捻軍整了個超級大活,硬生生把熱鬧變成了一場慘劇。閻敬銘頓感慌張,生怕受到朝廷責罰。

現在曾國藩派人送來這樣一封信函,他更覺棘手。從字裡行間揣摩,信中所提到的很可能是一支官軍,假如真是這樣,那他這個巡撫可就難逃其咎了。

閻敬銘隨即調來綠營軍械登記冊翻找,又秘密命人清查省城周邊駐軍,並未發現陳國瑞所提到的速射洋槍。

看來本省官軍的嫌疑可以排除了。他正暗自慶幸間,手下人主動提醒,說曾經見過西城營團練使用一種快槍練習打靶,不知是否與此事有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濟南府穿越實錄

醉可樂

大元權臣

可以摸的北冥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