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可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章 秋後算賬,濟南府穿越實錄,醉可樂,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團練同樣以本地防禦和社會治安為主要任務,有時也要配合官軍前往其他地方協助戰鬥。但因其糧餉物資大部分需要自籌,所以外出作戰很難持久,且時常遊離於官軍指揮體系之外。
相比之下,勇營雖然名義上是臨時徵召的部隊,但由綠營將官出任將帥,更加便於朝廷調動控制,可以投入大規模、長時間的跨區域作戰,且一旦組建起來就不會輕易解散。
最重要的是,勇營屬於朝廷的正規野戰軍,與非正規的地方武裝有著本質不同。其軍餉由國家支付,與常備正規軍共用統一的糧臺物資系統,無論待遇保障還是身份地位都優於團練,對於想投軍謀生的年輕人來說更有吸引力。
現實如此,魏永明只能接受。他將魏川嶽等人編入魏字營,其餘新徵團勇補充到左右二營,然後開始試著改進戰法。
淄川一戰,捻軍騎兵和清軍的蒙古馬隊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雖說騎兵集團衝鋒在槍炮面前無異於送死,但其機動性帶來的戰場主動權還是很值得借鑑。
之前西城營馬匹不多,每營通常僅配備兩支馬隊,作為緊急支援或通訊使用,很少會騎在馬上去跟敵人交戰。
此次減員能省下不少餉銀,魏永明便派人陸續新購置了近百匹良馬,希望能打造一支高機動的騎兵分隊。
想法固然好,但實現起來不容易。團勇們習慣了腳踏實地作戰,在馬背上很難適應,尤其密西西比長步槍上馬後既不方便攜帶、也不易瞄準射擊,更沒法裝彈。
這是當時軍隊面臨的普遍問題,魏永明也不可能想出解決辦法,只能讓步槍手騎著馬移動,抵達有利位置後再下馬投入戰鬥。
如此一來,其他兵種也要跟隨協同保護,作戰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但接敵和撤退速度有所提高,戰鬥力勉強得到了一點點最佳化。
再說僧格林沁那邊,當日捻軍襲擊讓他忙亂了一陣,退敵之後得知有幾支團練臨陣脫逃,不禁格外惱怒。
此刻又有人來報,說是濟南西城營在捻軍撤退後便不知所蹤,在場督戰的六十名軍兵無一生還,屍體大半有槍傷,不似被捻軍所殺。
當時前去問話的蒙古騎兵也報告了西城營的異常舉動,僧格林沁頓起疑心,猜想是團練勾結捻軍殺害了督戰隊。
他立即派人去現場勘驗,在西城營陣地周圍發現了上百團勇屍體,死亡的捻軍士兵更是多達三百人,足見戰況之慘烈。
將領們據此認為西城營並無反意,督戰隊應該大部分死於捻軍之手,槍傷或許是混亂中無意造成的。
僧格林沁一時無法做出判斷。眼下戰況正酣,他沒精力去細想其中的關聯,便命令手下將此事記錄在案,待剿滅劉德培之後再去查問。
劉德培很快便滅亡了,但僧格林沁和他的大軍一直沒能得閒。血洗淄川城後,他先將附近任化邦等部捻軍趕回蘇北,又在巡撫閻敬銘的配合下先後剿滅了鄒縣的文賢教軍、東昌府的八卦教軍,暫時平定了山東這邊的局面。
然而大清畢竟只有一個僧格林沁。正當他在山東節節勝利之時,皖北局勢再度緊張。受封太平天國樑王的捻軍大將張宗禹率軍重返安徽,當地蟄伏已久的捻軍群起追隨,四處搶掠焚燒清軍糧草。
僧格林沁馬不停蹄向皖北進發,張宗禹隨即麻利跑到了河南,與任化邦等人彙集一處,繼續攻擊當地清軍。
與此同時,曾在朝廷和捻軍之間反覆橫跳的軍閥苗沛霖再次舉起了反旗。僧格林沁顧不上去追張宗禹,匆匆忙忙掉頭直撲苗沛霖,直到年底才將其徹底剿滅。
整年南征北戰,一日不得停歇,把這位五十多歲的王爺累的夠嗆。等到轉過年來稍微喘了口氣,他才記起當初攻打淄川之事,旋即派人去找那幾家臨陣脫逃的團練興師問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