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被迫民風淳樸,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徐以顯對於賀今朝的話無法反駁。

大抵就是主公經常講的再講道理之前,先物理送一部分人入土為安,剩下的人才肯仔細聽錘匪吏員講的道理。

既然是武德充沛之地,那自然就需要比他們這些鄉村械鬥的武德更加充沛的力量,才能制止這種亂象。

徐以顯便不在搭言,繼續往下看調查報告。

在大明統治下,農民從事生產,多為自己單獨經營。

百姓之間常有盜耕牛,爭水草、奪水陂,侵間田,佔山地、摘果實的小糾紛發生,成為釀成械鬥的導火線。

蕭姓臨陣俘獲柯姓男子一人,就地把他斬首,砍斷四肢示眾,這種事都記在縣誌裡。

沿海臨近內港地區,亦常因種植蟶、蜆等發生械鬥。

最大頭還是因為水利!

福建這裡雖然水系多,但是能種地的少,田地邊的河流自然是被爭奪的重中之重。

水利的興廢,關係農田豐歉收成甚巨。

歷代百姓,興修水利,挖塘浚浦,取塘浦土壤,築堤扞水。

塘浦高,水流易暢,堤岸高,低田不潦,早年有所取水,澇年不致成災。

事半功倍,一舉兩得。

但大明官府昏庸腐朽,不能作統籌兼顧辦法,為百姓規劃萬全,一任他們自已去做。

此疆彼界,互不相讓。

甚至對他人興修水利,非理阻撓。

或藉口風水迷信,挾眾破壞已成之工程。

更有在上游堵截溪水,不使下流,致低田無從得水,發生爭執,上下流各鄉,引起械鬥。

官山村居使華陂上流,早年時常築堰堵截溪水,不使下流。

陂下各鄉,需陂水灌既田畝時,要付官山村相當大的代價,尤其是官山村人居奇刁難。

萬曆三十一年受旱災,陂下各鄉群眾,擁至使華陂開堰放水,官山村出而攔阻、發生械鬥,死傷甚多。

後知縣蔡繼善認管山村缺理,禁止官山村賣水。

一面令陂下各鄉群眾聚石浚陂,以旺水源。

但是官山村部分百姓,對陂下極為不滿,時常盜竊陂石,致陂遭損壞,澇年氾濫成災,旱年涓滴不流。

每遇旱年,下流各鄉,必發動百姓,前往修陂,故發生械鬥。

對於這種人,徐以顯都覺得該殺。

我仗著地利收不到買水錢,就要破壞,看不得你們下游的好。

徐以顯想了想在這寫了一個批語,惡人自有惡人磨。

直接把這個村子的人全都遷徙走,趕不走就宰了。

他發現講道理沒啥用,還得按照自家主公意思,用錘子好使。

當然大明官府對於械鬥,也不是全都坐視不管。

官吏們非但不設法制止,且視為敲剝財物的絕佳機會。

他們向較富裕的村子,明面上派人到地駐紮彈壓械鬥。

實則肆意搶劫財物,抓人勒贖。

士卒駐村,要好飯好菜款待。

頭頭們還得喝好酒,還得奉上銀子,不然就要抓人。

械鬥雙方還得拿錢暗中塞給“父母官”的腰包。

這就是所謂的文鬥。

一方直接託人用銀子賄賂知縣大老爺,要其派人到對方去抓械鬥之人。

可是對方也同樣使手段,行賄的銀子,逐次遞增。

錢多者勝,錢少者負。

大明的“父母官”樂得財運享通,只恐爾等屁民草草結束鬥事。

歷次械鬥結束,無非是雙方弄到財散人亡,直到山窮水盡之際,各有悔禍之心,才由(調解人)出來收場。

徐以顯又寫了一句批語,這些縣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駙馬太野太茶!長公主要不換個寵?

糖醋錦鯉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李自成

秋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