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六十四章 分鍋大會,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京郊慶都到順德,千里之間,一望荊榛,四郊瓦礫。
整個畿南郡縣,民亡十之九,種種慘狀,目不忍睹。
人口牲畜被殺以及擄掠,勞動力銳減。
大牲口在沒有機械出來之前,可是重要的勞動力。
如此行徑使得中原地區的生產力遭到重要的破壞,崇禎縱然是想要恢復,根本不可能。
許多死裡逃生的百姓,都想著要逃離這些地方。
下一波清軍再來,還能保住性命嗎?
即使皇太極在出兵前告戒諸多士卒,嚴禁燒殺搶掠。
但清軍殺起人來,毫不手軟。
可實際上,為了破壞大明的統治,補充大清所需要的勞動力,他皇太極才是真正進行有組織的集體搶掠最大主謀。
所以一個人嘴上說什麼不重要,關鍵是看他做了什麼。
相比於清庭的戰略成功,明廷面對皇太極發動的第四次徵明戰事,內部矛盾重重。
黨派紛爭愈演愈烈。
掌握大權且被崇禎深信的兵部尚書楊嗣昌一直認為,以大明目前的財力或是兵力,都不足以和大清對抗。
所以堅持對清採取守勢,千方百計的想要與清廷媾和妥協。
宣大總督盧象升則是表示強烈的反對,堅決拒絕和清的和談,當眾刺激皇帝,動搖他們的講和議和。
而楊嗣昌在後來的軍事行動當中,則是以減少對盧象升的兵力相報復,導致盧象升所率將士全部陣亡。
毫無疑義,從對待這次清軍發動掠奪戰事當中,最大的誤國者就是崇禎!
他本來傾向於楊嗣昌主和派的主意,但又不想明確表態,直到清軍兵臨城下,他又不敢承擔對清講和的責任,生怕耽誤自己“小堯舜”的名頭。
結果讓楊嗣昌戴上了一頂主和誤國的帽子,被群臣攻擊。
表面上,崇禎一直裝作主戰的姿態,在盧象升面前否認朝廷說過議和的事,使得盧象升決心和清軍血戰到底。
可又不給他相應的兵力和權力,對於楊嗣昌的掣肘視而不見。
崇禎對戰是和的舉棋不定,出爾反爾,文臣武將皆是無所適從,在戰場上,以至於一敗再敗以至於慘敗!
即使楊嗣昌、高起潛等人也要肩負重要,但說到底,問題根源還在崇禎那裡。
但是沒有人敢說皇帝的問題,皆是指責楊嗣昌。
有言官含沙射影指責,有言官就直接上誤國四大嘴,希望能像對待袁崇煥那樣處死楊嗣昌,以儆效尤。
崇禎大怒,再次把彈劾楊嗣昌的言官給貶到吳國俊手下戍邊,清軍來的時候,他們怎麼就不去死呢?
誰敢彈劾朕的小楊,誰就滾蛋。
但是崇禎如此偏袒楊嗣昌不僅沒有讓他感動,反倒是讓楊嗣昌深感不安,屢次上書想要引咎辭職。
因為在此之前清軍每次南下,兵部尚書皆被大明皇帝“繩之以法”!
哪一任也無法逃脫被制裁的宿命。
可讓眾人失望了,也讓楊嗣昌的擔心落空了。
此番失陷七十餘座城池,崇禎仍然對楊嗣昌信任有加,絲毫沒有加罪之意,令人驚訝。
現在朝廷目光都在看著分鍋大會,自是沒有精力威懾中原流寇,以及在四川穩定發展的錘匪。
畢竟那裡官軍真的是兵力空虛,容易出現新的叛亂。
一向統率關寧精銳的祖寬、李重鎮被處死,洪承疇奉旨率領陝西精銳留在薊遼邊境,一方面是防備清軍,一方面也是防備祖大壽。
畢竟這個人自從看見袁崇煥被捕後,就一直不怎麼聽從皇帝的詔令,難免會心生不滿,投降皇太極。
而且崇禎也沒有什麼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