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零一章 重用楊嗣昌,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朕每年花幾百萬兩銀子,如何不足食了,不保民安民了?
但楊嗣昌就是會說話,他向崇禎強調自己不是老生常談,也不是重複的空話套話。
清軍二次南下所顯示的外患,與正在蔓延的流寇馳騁中原的內憂。
兩者之間孰先孰後?
這是在戰略上無法迴避的抉擇,也是兵部尚書最應該考慮的事情。
否則東一錘子西一棒子,本就拆了東牆補西牆的明廷,根本就無力兩方招架。
別看擒獲又殺了闖王高迎祥,但依舊沒有讓那些起義軍感到害怕。
死了高迎祥,李自成又接過了闖王的稱號。
特別是一個不曾稱王的錘匪賀今朝,那更是反賊當中的大賊頭。
別看他的聲勢沒有李張二人大,但這小子蔫壞,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所以宣大總督必須要一個有能力的人擔任,盧象升就最為穩妥。
足可以避免錘匪再東行暢通無阻的來到京畿附近作亂,一旦賀今朝攻進京城,那整個大明的社稷都會遭到顛覆。
不可不防!
儘管錘匪只到達了昌平城,可崇禎自是曉得當年進皇宮殺皇帝的幕後指使就是賀今朝。
儘管張獻忠等人掘了中都皇陵,清軍焚燬了天啟的皇陵,可都跟賀今朝比不了。
因為那些都是死人。
賀今朝是想要當今天子的性命,這讓崇禎如何能忍?
以前是因為沒有多少精力,底下的朝臣對於錘匪也多是睜一隻閉一眼的。
難得新任兵部尚書上來就針對錘匪。
這讓崇禎感到極為痛快!
像楊嗣昌這種有眼光的人,自是不在少數。
早在一年前,兵科給事中就提出來六條,勸廉須養廉,足兵宜足食,滅奴先滅寇,振食先賑災,安民勿擾民,遴才。
對於這六條,崇禎只是批准了第一、四六條,剩下的三條過於空洞不切實際,不如不搞。
如今楊嗣昌出現了,他不僅提出了方陣,還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皇帝似乎認為安邊第一,蕩寇次之,微臣認為必先安內方能攘外。
為了讓崇禎更好的理解,他把天下比作身體,哪裡出現差錯了,就先按照輕重緩慢圖之。
九邊從宣大往後,有幾個還屬於朝廷?
那錘匪控制西北後,竟然可以驅使蒙古人與清軍作戰,還進入京畿附近逗留,足以見識到他的強大。
此言聽得崇禎連連點頭,當時聽聞賀今朝來京畿附近,著實是讓崇禎失態了。
連反賊都敢來捋他虎鬚,那大明天子威嚴何在?
緊接著楊嗣昌便希望能夠增兵增餉銀,以保證士卒足食。
在此之前,洪承疇、盧象升都不止一次的向皇帝指出敵強我弱的問題。
與流寇的優勢兵力相比,官軍總是處於下風,而且在軍隊的構成上是馬七步三,官軍與之相反,劣勢更甚。
對於增兵的事,崇禎很是遲疑,先前減兵的政策,讓西北大批邊軍都加入了反賊的隊伍。
現在又要增兵,那豈不是平白無故的給反賊送上作戰經驗豐富計程車卒,朝廷還要重新花費錢糧訓練嗎?
其實最大的阻礙就是錢!
自從萬曆四十七年加派遼餉四百萬兩,四十八年加派遼餉五百萬兩,
崇禎三年加派遼餉六百八十萬兩。
這筆龐大的賦稅加派已經讓大明百姓苦不堪言,因為朝廷要收這麼多的銀子,地方收的要比這錢多的多。
可對於遼東的戰事,仍舊是杯水車薪。
尤其是隨著戰事規模不斷的大規模開展,又增添了一個永遠都填不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