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明清戰略對決前夕,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初九,清兵才聞訊,出動兩萬騎兵追擊,企圖奪取糧食。
行至沙河堡,清軍分四股追擊,遭到明軍炮火襲擊。
清兵一無所得,還因追擊遭到埋伏,只能從原路撤回。
明軍護送數百輛大車,裝載一萬六千石糧食安然進入錦州,說明清軍並沒有把錦州圍住,也沒有把寧錦之間的交通線封鎖起來。
或者說他們屢次對明軍的小規模衝突都取得了勝利,根本就沒把明軍給放在心裡,認為他們不敢出城。
而那些諜子傳回來的訊息,也是許多明軍都不敢運送糧食去錦州等地,故而清軍越發的驕狂起來。
所謂圍城半年之久,錦州城裡人出城田獵,車牛挽運軍糧,任意往來。
這證明清軍圍錦是不成功的。
或者是說有意放縱,方便他們聯絡城內的內應獲取訊息來源,興許也是為了迷惑祖大壽等人。
總之,明軍這一次成功運糧食,主要是清軍出現了極大的失誤。
皇太極曾明確規定了“由遠漸近”的圍城方針,但是諸王貝勒並沒有認真執行,甚而加以違背,自行其是。
多爾袞、豪格、阿巴泰、杜度、羅託、碩託、阿山、譚泰等,在他們執行圍城的任務時,擅自移軍,退到國王碑(地名,位錦州東)以東,在離錦州三十里的地方駐營。
不僅如此,他們私自決定,每牛錄甲兵三人回家一次,後又以每次甲兵五人、每旗章京一員輪流回家。
多爾袞等人的錯誤決定導致了嚴重後果。
圍困錦州的清軍部隊大量減員,軍心渙散,無心圍城。
城內明兵和百姓得以隨便出入,糧草不斷運進城。
錦州城內的明兵馬匹都在別處牧養。
出關援錦的兵馬也都退回休整、養馬。
可以說,多爾袞等人有時候打打仗,但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湖弄事的存在。
他們搶掠習慣了,這種費力還沒好處的事自是有些不上心!
皇太極得知這個情況,大怒:“這樣相持下去,遷延時日,何時能得錦州!”
【穩定執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他一天怒氣未消,特派專使前往營地調查此事,並指令給予他們以應得處分。
張存仁及時分析了圍城不見效果的原因。
他在奏疏中寫道:“我大清兵開始圍困義州,又圍困錦州,如勐虎圍困豬狗,大明豬狗不敢與我軍勐虎對抗。
至今他們猶奮螳臂當車,屬實是不知道我大軍的厲害。
雖然以明廷統帥的才智不能抵抗我大清,可我大清士卒圍困不嚴,讓明將得偷偷運糧接濟,才苟延殘喘到今日。”
總之就是多爾袞他們沒有好好辦事找了個藉口,分析了以往圍錦失利的原因之後,提出了圍錦的新措施。
來年春天大兵攻錦州,或挖壕,或炮擊,不克不止。
臣料城必得也,城內的蒙古士卒自會生變,在城中四處作亂。
若是不這樣進行,想要拿下錦州,亦無定期。
若欲久困,必繞城築臺,兵圍數匝,始可得也,猶如圍困大淩河舊事一般。”
他主張圍錦,攻松、杏、塔山三城,而錦州不攻自破。
“松山、杏山、塔山,乃錦州之羽翼,寧遠之咽喉也。
此三城不破,寧錦之膽不喪。
三城之中,惟塔山可取。
其城在兩山之下,若從山上以炮擊之,其屋室自壞,不多費力,而城可得矣。
城一得,錦州之羽翼折,而寧遠咽喉塞。
羽折喉塞,寧錦之膽自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