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樹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慮,吳明狂想曲,向樹人,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武宗滅佛”。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義。

公元878年,王仙芝戰死,黃巢起義。黃巢起義以殘酷的手段擊潰了門閥士族,後來在各鎮節度使的夾擊下,黃巢起義方才平息。這次起義後,超強藩鎮開始出現,打破此前各藩鎮間的均勢。

公元907年,朱溫受禪,建國號為梁。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時期,中原王朝不斷更迭,政治形勢極不穩定,社會生產基本陷於停滯,對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五代十國時期有個著名宰相馮道,歷經四朝十代君王,世稱“十朝元老”。

馮道有兩首很知名的詩。

《偶感》: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天道》: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馮道也對人性有很深的認識,並寫了《榮枯鑑》來審視人性,裡面寫了如何定義小人,防範小人,戰勝小人。

《榮枯鑑·圓通卷》: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

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無咎,逐之無罪,過乃人也。

《榮枯鑑·節義卷》: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

《榮枯鑑·降心卷》: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伏人攝心,其志無改矣。

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

公元960年,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順利地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

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人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太祖皇帝嘗問趙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間,再問如前,普對曰:“道理最大。”上屢稱善。

公元976年,宋太宗趙炅即位,改元太平興國。

趙炅鼓勵獻書,搜求書籍,在宮中搜集的書籍的基礎上,命文臣編纂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大類書,與其子宋真宗時編纂的《冊府元龜》合稱“宋四大書”

趙炅比趙匡胤更加崇尚道教,使道教勢力膨脹。他在位時營造了大量道觀,如皇建院、天壽院、觀音院、普淨院、定力院、等覺院等。他還收集道書,共得7000餘卷(整理為3737卷)。他本人也愛讀《老子》,崇尚黃老思想。

趙炅並未因崇道而廢佛,對佛教仍然禮遇。他在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雍熙三年(986年)三次下詔普度,使大約二十萬人出家為僧。又大修佛寺,在太平興國寺建譯經院(後改名傳法院),翻譯佛教經典,甚至要求宰相讀佛家經典,被認為是宋朝最重視佛教的皇帝。

公元997年,宋真宗趙恆即位。

趙恆早年曆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在位之初,任用李沆、呂端等為相,勤於政事,促成“鹹平之治” 。與此同時,宋朝在西部的軍事退縮,促成了夏州党項政權的崛起 。在數次交戰後,宋遼關係由對抗逐漸轉向和解。景德元年(1004年),在宰相寇準的勸說下,趙恆御駕親征,挫敗遼軍於澶淵,最後與遼達成“澶淵之盟”,實現兩國百年間的和平。在位後期,沉溺於“東封西祀”之中,廣建宮觀,粉飾太平,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加深。

宋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網遊:我能無限鑄造神裝

固始貓猴子

我怎麼苟成大魔王了

青天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