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樹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慮,吳明狂想曲,向樹人,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1126年)金軍第二次南下之際,他奉命出使金營求和,中途折返,駐節相州,受任河北兵馬大元帥。不久,靖康之變發生,東京失守,他輾轉至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佑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
趙構的爭議性很大,他對南宋和金朝的實力對比和形勢判斷卻很符合實際。
公元1130年,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出生了。
朱熹幼年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劉子羽生活,受業於胡憲、劉勉之、劉子翬三先生。
朱熹繼承了二程的理論,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存理滅欲經過朱熹的提倡而成為理學的代表性觀點。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心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其性其形,雖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間,分際甚明,不可亂也。
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
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慾夾雜者。
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
不為物慾所昏,則渾然天理矣。
“程朱理學”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官方哲學。
公元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
趙昚生於秀州(今浙江嘉興),初名伯琮,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趙昚即位之初,銳意進取,平反岳飛,起用張浚,發動隆興北伐,試圖收復中原,然而慘遭敗北,不得已與金朝締結隆興和議,恢復了宋金之間的和平狀態。此後,他注重內政,整頓吏治,裁汰冗官,重視理財,賑濟百姓,南宋呈現安定局面,史稱“乾淳之治”。趙昚也被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最賢明的皇帝,史家譽之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愛新覺羅·弘曆:孝宗有猷有為,足以興復,而天不祚宋,值金世宗之賢,無釁可乘。
金世宗完顏雍早年受封葛王,海陵王完顏亮攻打南宋時,他出任東京遼陽府留守,後被擁立為帝,改元大定。即位後,鎮壓契丹移剌窩斡起義,擊退了南宋隆興北伐,簽署《隆興和議》,開啟了南北四十餘年的和平局面,推動金朝轉入和平發展軌道。內政和經濟方面,勤政節儉,選賢治吏,輕賦重農,尊崇儒學,他本人也十分樸素,不穿絲織龍袍,使金朝國庫充盈,百姓小康,實現了“大定之治”的繁榮局面,完顏雍也被稱為“小堯舜”。他注意保持女真舊俗,推行“女真為本”的民族政策,但無法從根本上扭轉猛安謀剋制度的衰落。同時,他亦未能有效處理漠北的蒙古等遊牧民族的威脅,埋下巨大隱患。
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
鐵木真早年喪父,被敵對部族驅逐,投奔克烈部。後集合部眾,於1189年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經過一系列戰爭,在1204年基本統一蒙古高原諸部。1206年在斡難河源即皇帝(汗)位,建立大蒙古國。
公元1221年,全真教丘處機應鐵木真之邀,自宣德州(治今河北宣化)出發,不遠萬里西行。次年(1222年)三月,丘處機自撒馬爾罕前往行宮,覲見當時正在攻滅花剌子模回軍路上的鐵木真。八月,丘處機再次啟程覲見鐵木真。九月至十月,鐵木真三次問道於丘處機,並取得了滿意的成果。
在這之前,金宣宗、宋寧宗先後派人請他去做客,丘處機都拒絕了。丘處機認為,金國皇帝有“不仁之惡”,宋朝皇帝有“失政之罪”,不願意去見他們。
丘處機的師父王重陽以內丹修煉為基礎,提倡三教合一,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