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樹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慮,吳明狂想曲,向樹人,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度不健全,用人不當等原因,變法沒有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目標,王安石也被許多人詆譭。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餘年,才高而學富,難進而易退,遠近之士,識與不識,鹹謂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澤矣。天子用此,起介甫於不可起之中,引參大政,豈非慾望眾人之所望於介甫邪。今介甫從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莫不非議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閭閻細民、小吏走卒,亦竊竊怨嘆,人人歸咎於介甫,不知介甫亦嘗聞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竊意門下之士,方日譽盛德而贊功業,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聞達於左右者也。非門下之士則皆曰:“彼方得君而專政,無為觸之以取禍,不若坐而待之,不過二三年,彼將自敗。“若是者不唯不忠於介甫,亦不忠於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則不然,忝備交遊之末,不敢苟避譴怒、不為介甫一一陳之。
今天下之人惡介甫之甚者,其詆譭無所不至。光獨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賢,其失在於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聖賢所以治國者,不過使百官各稱其職、委任而責其成功也;其所以養民者,不過輕租稅、薄賦斂、 已逋責也。介甫以為此皆腐儒之常談,不足為,思得古人所未嘗為者而為之。於是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曉財利之人,使之講利。
司馬光是慶曆新政的支持者,希望進行官僚機構的內部改革,節約國家財政支出,提高行政效率。他一開始就反對王安石變法,他主編了《資治通鑑》,希望從歷史中借鑑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他用西漢蕭規曹隨的典故勸說宋神宗放棄變法。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必定是從歷史中嗅出了什麼,覺得變法不可控,所以堅決反對。而最後,也是如他所言,雖然國庫豐盈了,但民間更加貧窮,變法最終失敗了。
等到司馬光當政後,並未保留變法中合理的部分,一刀切地廢除。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人品都很高尚,都有利國利民之心,堪稱賢能君子。兩人早年交好,兩個人還以蝨子為題寫詩互和。不過後來因為政見不同,最終分道揚鑣。如果兩個人對變法的態度還屬於一心為公的君子之爭,那麼後期的新舊黨爭,卻完全淪為了謀取私利的小人之爭,後患無窮。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
章惇: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向太后還政後不久,反對立徽宗為帝的左相章惇被罷相,韓忠彥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當時守舊派與變法派的鬥爭日趨激化,也有官員認為元佑、紹聖均有失誤,應該消除偏見,調和矛盾。於是改次年為建中靖國,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綏斯民”。 但是新舊黨爭不僅沒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
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東京之戰失利,金軍攻破汴京,金帝廢宋徽宗與子欽宗趙桓為庶人。
金天會八年(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金朝又將二帝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到達五國城時,隨行男女僅140餘人。流放期間徽宗仍雅好寫詩,讀唐代李泌傳,感觸頗深。
就這樣盛極一時的北宋亡了,而且是被落後的部落蠻夷打敗的,好像不可思議,但是又在情理之中,除了北宋內部政治腐朽,內耗嚴重以外,在沒有武器技術代差的情況下,天下為公的部落軍隊組織力和靈活性明顯強於天下為家的國家軍隊。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即位,南宋開始。
趙構在徽宗時歷封蜀國公、廣平郡王、康王。欽宗時,金軍第一次南下幷包圍東京開封府之際,他一度入金營為質。靖康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