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樹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慮,吳明狂想曲,向樹人,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謂之《大業律》。

在位期間,楊廣對內修造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窮奢極欲,濫用民力,賦稅征斂繁重,使百姓怨聲載道。對外頻繁發動戰爭,攻滅吐谷渾、征討流球,三徵高句麗致使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存,最終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隋朝崩潰滅亡。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之後,李淵認為“民稟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在對現實社會和傳統慣性的考量中,選擇了儒家作為治國的核心思想。李淵還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藝文類聚》是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歐陽詢與令狐德棻、陳叔達、裴矩、趙弘智、袁朗等十餘人於武德七年(624年)編纂而成的一部綜合性類書,該作品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類書,它儲存了中國唐代以前豐富的文獻資料,尤其是許多詩文歌賦等文學作品。

在宗教方面,面對隋末唐初極為興盛的佛教,李淵採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太史令傅奕。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李淵最後因為“玄武門之變”而禪位,故沒有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不久,李淵傳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

《貞觀政要·論政體》:貞觀七年,太宗與秘書監魏徵從容論自古理政得失,因曰:“當今大亂之後,造次不可致化。”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則憂死亡;憂死亡,則思化;思化,則易教。然則亂後易教,猶飢人易食也。”太宗曰:“善人為邦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大亂之後,將求致化,寧可造次而望乎?”徵曰:“此據常人,不在聖哲。若聖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為難,三年成功,猶謂其晚。”太宗以為然。封德彝等對曰:“三代以後,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 皆欲化而不能, 豈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說,恐敗亂國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於當時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載籍,可得而知。昔黃帝與蚩尤七十餘戰,其亂甚矣,既勝之後,便致太平。九黎亂德,顓頊徵之,既克之後,不失其化。桀為亂虐,而湯放之,在湯之代,既致太平。紂為無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漸澆訛,不及純樸,至今應悉為鬼魅,寧可復得而教化耶?”德彝等無以難之,然鹹以為不可。太宗每力行不倦,數年間,海內康寧,突闕破滅,因謂群臣曰:“貞觀初,人皆異論,雲當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突厥自古以來常為中國勍敵,今酋長並帶刀宿衛,部落皆襲衣冠。使我遂至於此,皆魏徵之力也。”顧謂徵曰:“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使朕功業至此,公亦足為良工爾。”

《資治通鑑·唐紀》: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唐太宗雖然重視教化,但是也沒有放鬆法治。“先存百姓”是唐太宗法制思想中的精髓。同時隨著唐太宗對君民之間關係理解得愈加透徹,更是將君民關係比喻為舟和水,他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被騙到緬北的那些年

破金

結婚後,發現新娘是隱藏大佬

宴九歲

玄學大佬愛種田,忠犬相公逆天寵

漠一凹喵

假戲真做:豪門千金成了我媳婦

吃口甜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