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6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曜深知馮道為人,故而與他提及該以何等手段控制北方草原,其言之多,不下數十次,然則歸結在一起,卻就是馮道記得最為清晰的這兩句!而這兩句話的關鍵,無非是一點:不可使草原一統,必須因勢利導,使其內爭不斷,如此則中原可安、可興、可盛!
今日大封裔的意外出現,便讓馮道忽然靈機一動:“耶律阿保機有梟雄之姿,一旦讓他混一漠北,定是中原之禍,然則若有渤海國為其掣肘……”
他心中躍躍欲試,畢竟,大唐的衰落雖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似乎對渤海國,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東營州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契丹。
渤海國實際是東北肅慎族系後裔的一支――粟末靺鞨所建立的。渤海強盛時期,其疆域包括後世吉林省的大部分,遼寧省的小部分,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半島的部分地區,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
馮道思索著有關渤海國的所知線索,忽然發現渤海的榮衰似乎基本上與大唐同步,這也是渤海與大唐緊密相連的一個表現。
他又回憶起恩師對此的一些講述,似乎曾有提到過中原統治者對周邊各民族管轄辦法基本上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保持其民族特點,盡力採取招撫,使之臣服中原,透過封冊、朝貢予以控制,一般來說,輕易不使用武力;一種則是採取武力統一,仿中原制度建立郡縣,直接置於郡縣管轄之下。
“我朝初年,以太宗文皇帝為首的幾代先帝看到了民族問題之複雜與嚴重,對一部分民族實行了較為開明的政策。在政治上,運用招慰安撫,利用原來的首領統治,由臨近節鎮管轄;在經濟上鼓勵自給自足,並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樣的民族政策和寬鬆和諧的政治環境,為一些民族政權如渤海國的發展狀大提供了契機,也使得其中一些民族政權如渤海國,對我朝長期尊敬,忠心耿耿。”
馮道回憶並仔細品評了恩師李曜的這番話,心中暗暗點頭:“老師說得沒錯,渤海對我大唐,在藩國之中的確算得上忠心耿耿,若是可以渤海牽制契丹,倒是一步好棋,只是不知渤海如今實力如何,能否有足夠的力量牽制得了擁有阿保機這般梟雄首領的契丹八部。”
由於渤海一直是大唐的忠實屬國,馮道又出身燕幽,因此對渤海國的歷史也頗有了解[無風注:盧龍節度使府名義上押領渤海國,對其有一定程度的管轄權和較大影響力。]。
隋朝時,靺鞨有數十個部落,經過隋末唐初的戰亂,靺鞨各部逐漸歸附於粟末、黑水兩個強大的部落。不幸的是,粟末部一度被控於高句麗人手中。大唐經過二十多年的討伐,於總章元年(高宗時期),徹底打敗了高句麗。為了加強對高句麗的控制,大唐將一部分高句麗人和靺鞨人遷至大唐在東北的統治中心――營州。在靺鞨人住進營州的幾年後,營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營州都督無視百姓疾苦,引起各族人民的強烈不滿。契丹首領李盡忠和他內兄孫萬榮聯手殺掉營州都督,揭竿反唐。住在營州一帶的靺鞨也參加了李盡忠反抗大唐的隊伍。
武則天為了分化反唐隊伍,瓦解叛軍,封靺鞨酋長乞四比羽為許國公,封粟末部首領大舍利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並赦免他們的反唐罪行。兩位靺鞨首領拒絕接受封爵,各自率領本部人馬一些高句麗人,東渡遼河向故土長白山一帶進發,以求發展。武則天派契丹降將李楷固率兵追擊逃亡的靺鞨人,乞四比羽陣亡。不久,粟末部首領大舍利乞乞仲象病逝,其子大祚榮率部繼續向肅慎故土東奔而去。大祚榮為人豪爽,智勇雙全,在天門嶺伏擊唐軍,唐軍大敗,只有李楷固一人得以逃生。這次戰役的勝利,不僅大大提高了大祚榮的威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