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3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烈族弟而繼任的河已西副元帥楊休明戰事繼續不利,只得“轉進”到了沙州。由於吐蕃控制了大片中間地帶,因此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軍互相失去聯絡,只得各自為戰。
楊休明大約死於大曆二年,當時的河西觀察使周鼎被迫挑起大梁。在之後的十餘年間,唐軍在河西走廊的各個要塞和城市都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為吐蕃逐一擊破,最後周鼎發現,自己真正能夠控制的也只限於沙州這最後一鎮。
從大曆五年(770)開始,沙州就一直持續受到吐蕃圍攻,周鼎一邊固守,一邊不斷嘗試向大唐名義上的盟友回鶻求援,但是很明顯,如果屠了兩回洛陽的回鶻都靠得住,母豬肯定會上樹了。看到城中糧草將盡,周鼎打算焚城,率領軍民突圍東進。即使在對當時情況瞭解不多的李曜看來,這也是個非常不靠譜的決定——可以參考攜帶軍民南下的劉備所遭遇的當陽長坂追擊戰。因此周鼎的決定立刻引發了沙州軍隊的意見分歧,具有強烈國家榮譽感的部將們認為一旦放棄沙州,沙州將“永不為唐土”。意見分歧隨即導致暴力衝突,最終的結果是安西都知兵馬使閻朝“縊殺周鼎”,率領軍民繼續抵抗。
周鼎被殺之後,確實沒人再主張突圍了,但是軍糧的問題仍然沒解決。閻朝只好下令“出綾一端,募麥一斗”,搞了一次內部的石油換食品運動,可能大唐這時候的愛國情緒還比較濃厚,結果居然是應者甚眾。但即使是這樣,到建中二年(781)的時候,沙州還是彈盡糧絕了,面臨絕境。閻朝努力做到了最好——他和吐蕃的大將綺心兒鄭重約定,獻城沙州民眾將不會被外遷後,方才同意投降——這讓李曜想起《天國王朝》裡和薩拉丁相約、守衛耶路撒冷的巴里安。
於是十一年的沙州圍城至此終於結束,雖然最終難免陷落,但是城中的漢人大姓張、李、索等氏族都沒有流離失所,儲存了日後能夠讓歸義軍光復沙州的星星之火。
沙州陷落之後,當地民眾雖然沒有被驅逐,面臨的也是噩夢一般的日子——如果僅僅是換個節度使那也就罷了,問題是,吐蕃是個奴隸制的國家!(無風注:實際上一直到1950年西藏解放前,西藏還仍然遍地是農奴……)
結果毫無疑問,吐蕃人視漢民為賤民,在河西諸城生活的漢人被告知,走在大街上遇到吐蕃人時必須彎腰低頭,不得直視。對待奴隸,奴隸主們當然不視其為生命,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丁狀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贏老者鹹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的情況比比皆是。
為了斷絕當地漢人和中原唐朝的血脈和情感聯絡,吐蕃人還要求漢民不得穿著漢族服裝,必須如吐蕃人一般,辮髮左衽(無風注:漢服均是右衽,即衣服左領壓住右領,對面看是個y形狀,少數民族正好相反。這是由於漢族以右為尊,少數民族以左為尊,要把尊的一邊掩起來。對於漢民來說,左衽的只有兩種人,死者或者蠻夷,所以在一些漢人畫作裡面,有時能看到左衽的人,其實那是暗指已經去世的人)。每年的春節是漢人唯一被准許身著漢服的日子,沙州的漢人在家裡穿著漢服祭拜祖先,都痛苦得淚流滿面。
建中元年(780),當時的太常少卿(禮部負責祭祀的官員)韋倫在奉命出使吐蕃後,路經隴西一帶返回長安,一路見當地漢人“毛裘篷首,窺覷牆隙”,有人哭泣、有人向東跪拜、還有人密奏吐蕃在當地的虛實,盼望唐軍前來收復失地。
但是很可惜,四十多年後,唐軍依然沒來。
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大理卿劉元鼎前往吐蕃會盟,路過龍支城(青海樂都),有上千名老人沿路拜泣,自稱是當年被俘的唐軍,問當今天子安否,“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
一個“未忍”,道盡多少艱辛,不知聽到這些話的劉元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