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0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期,佛學和道學影響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儒學因為缺乏系統宇宙觀論證反而日益衰弱,儒學缺乏形而上學論證的弱點也日益暴露出來。但後世學者們認為這個問題到了唐朝,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唐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儒家經典佔支配地位的選拔官員的考試製度,於622年重建起來。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學者們出版儒家經典的官方版,重新校對和註解儒學。
第三階段是官方“新儒學”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到國人的歡迎,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也在迎合國人的信仰得到了發展,人們對於形而上的出世哲學越來越感興趣。儒家受到佛道二教的影響,在儒學界也出現了性命之學(宇宙本體論)的討論。性命之學雖然在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中庸》特別是《易經》中,都有片段的論述。可是,儒家的形而上學一般人始終是不明瞭的,即使像子貢這樣的大弟子也曾經感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因此,對這些經典進行形而上的解釋,才能解決新時代的問題。儒學家們經過幾代努力,終於完成了對佛、道的改造和融合,創立了儒學為主,兼融佛道的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使儒家文化的發展出現了第三個時期,即新儒學(理學)。
“新儒學”是在佛道二教日益發展,儒學日益受到衝擊的形勢下出現的。由於信教的群眾不斷增多,勢必消弱儒學的陣地。所以還在唐朝時,像韓愈這樣的文壇巨臂就對佛教提出了嚴厲的批判。故唐朝這個時期實際已經為理學的形成作了前期的準備。到了南宋朱熹,他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更是嚴厲地批判佛教,讓理學取代原始儒學和原來的官方儒學成為新儒學,併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註》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新儒學”雖然是因官方儒學受到佛道二教的衝擊而批判佛教出現的,但是它實際也脫離不了佛道二教的影響。朱熹早年出入佛、道,晚年靜居則誦經唸佛。他的老師是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而二程的老師是周敦頤,他則與道教、道家有重要關係。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諡號元公,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宋史·道學傳》說:“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周敦頤的思想不僅繼承了《易傳》,而且也明顯地受到道教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再像在北宋初期范仲淹、歐陽修和胡瑗、孫復等人首倡理學,這些人中間還有人本身就佛教的在家信徒。在北宋中期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都對發展理學做了貢獻,而這些人中,除了上述周敦頤受到道教和道家影響外,像邵雍的思想淵源於陳摶的道家思想,已成為定論,連朱熹自己也認為邵雍傳自陳摶,陳摶也有所承傳。他說:“邵子發明先天圖,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
第四階段是打破程朱理學的束縛,將理學發展成為“近代新儒家”。當理學成為“近代新儒家”的思想後,儒學就漸漸脫離官方的意識形態,“新儒家”使儒學變成一種道德實踐,成為那些高尚道德追求者修身養性的行動指南。但是,後世提到“新儒家”一般是指梁漱溟、張君勵、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學。可是,“新儒家”實際可以上溯到鴉片戰爭以來關於儒學變革的所有學說,而曾國藩處於鴉片戰爭後封建王朝的末期,他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儒家”的開創者。
有關“新儒學”這個概念,在中國現有的詞典工具書中都找不到,所以也不可能有現成的定義,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