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5節,東唐再續,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易、平、營、經、景)之地置燕山府路,相當於後世河北省大清河以北、內長城以南地區。所謂山後,劉仁恭據有盧龍之後,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置山後八軍以防禦契丹,至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時,才有山後四州的名目。北宋末年所稱山後,包括宋人企圖收復的山後、代北失地的全部。當時曾預將山後一府(雲中)八州(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之地置雲中府路,相當於後世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
按上面山前、山後地區的劃分,幽州鎮諸州中,屬山前的有幽、涿、薊、贏、莫、檀、順、平、營諸州,山後主要有儒、新、武、媯諸州。一般說來,山前地區以平原為主,農耕較發達,山後地區多山地和丘陵,是半農半牧地區。
幽州鎮包括後世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東鄰大海,北接大漠,西靠太行,南毗成德,縱橫千餘里。古人贊曰:
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楊文敏謂西接太行,東臨碣石,鉅野亙其南,居庸控其北。勢拔地以崢嶸,氣摩空而崱屴。又云:燕薊內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會。
幽州歷來為中原地區與北方民族之間進行物質文化交往的樞紐,貿易發達。隋唐以來,幽州地區也一直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一。安史之亂後,安史餘部盤踞在河北地區,實力還很強大。唐王朝為了換取他們的擁戴,被迫承認他們的割據,都給以節度使之號,河北地區從此進入藩鎮割據時代。幽州地區從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李懷仙作幽州盧龍軍節度使起,到後梁乾化三年李存勖攻佔幽州止,一百五十年間先後更換了二十八個統治者。百五十年中,幽州節度使為了達到維持軍隊、割據自守目的大多能注意保護和發展經濟。如唐代宗大曆年間朱滔姑之子劉怦曾“積軍功為雄武軍使,廣屯田,節用,以辦理稱,稍遷涿州刺史”,盡力於幽州地方生產的恢復。劉怦之子劉濟繼幽州節帥,“其於勤身裕物,生聚教訓,祁寒則頒以絮帛,大歉則振其倉稟,一方之人,蒙被惠和,嘉祥交齡動植,孝順俠於州壤,美化周行,無不及焉。”張允伸為幽州節度使,“凡二十三年,克勤克儉,比歲豐登”。至於唐未,幽州地區軍閥混戰,戰火連綿,社會經濟遭到長期破壞,而劉仁恭父子時期對社會生產的破壞尤為嚴重。
幽州鎮作為北方重鎮,軍事作用尤為重要。隋唐時期,幽州都是帝王們進兵東北的基地。隋場帝三次徵高麗,都以薊城為兵馬糧餉集結之地。太宗徵高麗,曾在薊城南郊,大舉誓師。到唐後期直至五代之初,中原政治分裂,諸鎮紛爭,而北方遊牧民族日漸強大,凱覷中原,此時期幽州在軍事上以防守為主。劉仁恭政權在軍事上當然也是重在防禦的,尤其是對契丹更是如此。
古代談及防禦,不說城防,就說關防。幽州雄關以榆關、居庸關、北古口三處最著名,但其他關險尚多,比如高思繼兄弟就曾經在“孔領關”帶過三千兵。至於城防,如今李嗣昭、李嗣源二人領數千兵馬死守幽州,劉仁恭坐擁近十萬大軍,急切間也攻取不得,便足以說明問題。當日河東來伐李匡籌,若非李匡籌聞前軍戰敗,驚慌出逃的話,河東也只有圍城一條路,要圍多久可就難說了——除非李曜肯動用他那積攢不易的“天雷”。
正是因為唐之幽州歷來為邊防重鎮,所以一直駐有重兵。玄宗開元年間,設有范陽節度使,臨制奚、契丹,“理幽州,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馬六千五百正,衣賜八十萬正段,軍糧五十萬石”。這裡的九萬之眾,是為當時幽州兵員之常額。安史亂後,藩鎮割據,戰亂頻仍,因此幽州的兵額是不斷變化的,而由於歷來的節度使都拼命擴張勢力,幽州的兵額數量有不斷增大的趨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