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井,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四十三章

趙九說道:“大人,程小哥畫得圖自然是極好的。只是而今有些不一樣的地方,能不能打一口井?”

周夢臣微微一愣,他再看著圖紙,果然是沒有井。

對於這一點,周夢臣也理解。

井在古代城池之中,是一個比較稀缺的資源。在古代一個縣城全境有一百多口井,就算不錯了。

百姓家裡沒有井,一般是很多街坊鄰居,一起用一口井。清晨的時候,見很多百姓在街口的水井邊排隊,並不要吃驚,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南方水井更少了,原因很簡單,南方很多河流。也可以作為百姓的取水地。所以對水井的需求量,就更少了。

周夢臣家裡就沒有井,不過,他家距離井並不遠,無他,鐘鼓樓上的蓮花漏是需要大量用水的。這口井自然要距離鐘鼓樓不遠。

所以,這圖紙上並沒有井,周夢臣也不覺得有什麼。要知道武昌城中,就有九個湖泊。

周夢臣問道:“而今取水不便嗎?”

趙九說道:“大人英明。正是。一來養濟院的人多了。需要的水也多了,二來,這幾日司湖的水位下降的厲害,可以取水的地方,有好些百姓爭,我們這些老弱病殘是搶不過他們的。房子翻修是可以放放的。這水一日不吃,就不成的。”

周夢臣忽然想起了之前劉師爺提到了的旱情。雖然他還沒有感覺,但是這旱情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影響到了周夢臣身邊的人。

周夢臣說道:“好,添上吧。”

“是。”程大位說道。

在圖紙上添上一口水井,很容易。

但是真正打出一口井,卻是有些麻煩。

周夢臣打聽過,打一口水井的造價,高低不一。但最少也要一二十兩,如果是一口大水井,甚至要百兩上下。

好在周夢臣預算充足。

並不在乎。

安排好這一切之後,周夢臣步行出了養濟院。

還沒有走多遠,就看見了前面人潮洶湧。

一個個扶老攜幼,來到湖邊打水。

遠遠的看去,整個司湖還是碧波盪漾,但是走進了一看,就會發現,湖面退下了好大一片土地,讓想打水的百姓,不得不走過大片的淤泥才能打到水。這些湖底的淤泥,柔然不能撐重物,故而不知道有水,有木板鋪出了幾條路。

而百姓們都是蝟集在幾條木板鋪成的小道之上,更顯得人來人往擁擠之極。

周夢臣看著暗暗皺眉。

這個場面是他沒有想過的。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的人對旱情沒有什麼感覺的原因。是因為後世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更高。只要不誰水流完全乾涸,很多人是沒有感覺的,而且即便是地面水乾涸了,還有地下水可以用的。

但是這個時代就不一樣了。

農業用水暫且不說。

單單是湖面下降了最多不過一米,就給居民用水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在這一刻。周夢臣對古代脆弱的生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深刻的明白了,什麼是旱情。

“周兄也在這裡?”周夢臣忽然聽到身後有人說道。他轉身一看,卻是張叔大。立即行道:“張兄。”

養濟院的正門與府學後面相距不遠,而這司湖更是在府學之後,甚至一部分司湖水都被引入府學後院之中,可以說是一牆之隔。

張叔大看了眼前一切,說道:“民生多艱。近些年來,湖廣水旱頻發,旱災還好一點,最怕的是水災。我家住荊州,萬里長江第一洲。首當其衝。總體來說,旱總比澇啊。只是最怕久旱必澇。”

荊州一帶,從來是長江水災的重災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