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一章 俞大猷到,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十一章
俞大猷到
如果說,戚繼光這邊戰事結束。為周夢臣騰出很多人力物力之外。那麼俞大猷的到來,就等於給了周夢臣一個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
畢竟,如果戰事在陸地上,周夢臣自己都能搞定,而在海上,周夢臣固然做了很多的研究,依然不自信能夠指揮一場海戰。
因為海戰的不確定因素比陸地上多太多了。周夢臣對自己還是沒有信心,其實他對戰事本來就不是多擅長,在大同是趕鴨子上架,而今有選擇,何必自己上。自己又未必能做好。還是交給對此有經驗的人比較好。
這個人自然是俞大猷。
俞大猷接到軍令之後,立即從臺灣趕過來。
周夢臣見了俞大猷,並沒有直接說倭寇的事情,而是說起東海水師的事情。畢竟這一年之中,周夢臣對東海水師投入,幾乎是不不遺餘力地。
俞大猷說道:“而今東海水師有一號福船四十艘,二號福船六十艘,三號福船一百艘,另外有其餘各式船隻七十八艘,至於小船不在其列。總計二百七十八艘,作戰人員總共有三萬五千人。除此之外,還有東海五衛,澎湖港,舟山衛,等十處衛所,總計兵力五萬之眾,下轄老弱婦孺,有三十餘萬。”
周夢臣聽了, 說道:“好。”
這一句好,是真心的。
在他來江南之前,大明的船隻分散在各個衛所之中,總體上都比倭寇差很多。而今東海水師雖然整體數量上,好像沒有增多。但是實際上戰鬥力飆升。單單一號福船四十艘,就有兩千多門火炮。再加上其他船隻的火炮,還有岸防火炮。周夢臣自信,這一支艦隊,即便放在西方,與西班牙人的無敵艦隊,也未必不能碰一碰。
這支船隊,就是周夢臣的安全感。
周夢臣問道:“東海五衛的情況怎麼樣?”
俞大猷說道:“東海五衛。而今已經有了產出,主要是木材,樟腦,還有一些糧食,可以供應軍中。”隨即俞大猷給周夢臣講解了東海,也就是臺灣的現狀。
去年,周夢臣從福建回蘇州,而俞大猷就直接進攻魍港。林鳳見大勢已去。就立即投降了。
隨即俞大猷就改魍港為望港,因為從這裡向西,就是福建,也是大多少人的家鄉。在望港分配下三衛,分別為東海中衛,東海左衛,與東海右衛。安置了十萬百姓,並選出一萬五千青壯,作為士卒。俞大猷本來想在望港駐紮艦隊,但是發現望港耕種條件不錯,但是作為港口條件就不大好了,河流淤泥太厲害了。畢竟到後世才幾百年,魍港遺址只能去完全不靠海的地方挖土了。
隨即俞大猷又在臺北,臺南兩地建立了,東海前衛與東海後衛。這兩地未必與後世的臺北臺南完全融合。畢竟俞大猷要的僅僅是港口。不過,兩地天然良港,本來就不多。未必不是對應的地方。
在此之後,俞大猷就坐鎮望港,親自指揮軍隊開墾荒地,在原本魍港土地的基礎上,又開墾十幾萬畝土地,並且為了這些土地,與大肚王國,狠狠打了一仗,結果自然不用說。
甚至俞大猷都沒有上報。就好像一場狩獵一般。有什麼好意思說。
從此俘獲不少土人。俞大猷將這些土人組織起來,開始修建城池與水利工程。
以至於俞大猷長期坐鎮望港,而望港也成了東海水師後勤基地,與行政中心。
而今周夢臣召俞大猷過來,俞大猷就是從望港過來的。
周夢臣聽了俞大猷報喜,問道:“僅僅憑藉此事,將來俞總兵功業,未必在開漳聖王之下。”
俞大猷聽了,紅光滿面,說道:“還是大人指點,否則我也會起畏難之心。如此大事就做不成了。”俞大猷並沒有告訴周夢臣,整整一年,死在臺灣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