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四章 王陽明的弟子們,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七十四章
王陽明的弟子們
弟子們的恩怨歸恩怨,而今他們聚集在一起,是有事情要談的。所以,留弟子們在外面等候。而這些心學大佬們在一處涼亭中,不分賓主落座。
心學門人雖然多,但是有資格坐在這裡的,不出兩掌之數。
黃宗羲將心學一脈分得很細,但是那都是多年之後分的。而今用後世的分法未必合適。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們之間的矛盾是真的。
王陽明弟子之中,而今還在的人有,錢德洪,王畿,聶豹,羅洪先。鄒守益,等數位大佬。當然了,並不是說,除卻這些人,在世就沒有王陽明的弟子了。畢竟王陽明當年講學的時候,前來聽學的不少,列入門牆的也不少。只是世界有時候就是這麼現實,即便是王陽明的弟子,幾十年後,自己沒有什麼作為。大家也就忘記了。畢竟王陽明已經死去三十年了。
三十年的滄海桑田。能留下來的人,絕對不僅僅只有王陽明弟子的標籤了。
這些人之中,聶豹是老熟人了。他曾經是周夢臣的上司,兵部尚書。而今被嚴嵩趕下來。也就專注於學術上了。他本身也是心學之中大佬之一。
而錢德洪與王畿這兩個人,如果看過王陽明一些著作的人,就一定知道有名的天泉問答,還有王陽明的四句教。更知道,王陽明當時就是對這哪兩個弟子來說,沒錯,就是這兩位。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教,聽上去好像是王陽明的心學宗旨,但是這四句就埋下了錢王兩人分裂的根本。
天泉問答的時候,王陽明給這兩個弟子,將這四句解釋為兩個方面,分別是四有說,四無說,說是對應上根人,與中下根人的教法。但實際上,兩個弟子多年之後回顧,對這一件事情只能理解自己這一部分,排斥對方那一部分的。
所以王畿與錢德洪就此分道揚鑣。
王陽明對這兩個弟子的態度,就知道。這兩人其實在王門之中,有衣缽弟子的地位。雖然不能說比別的弟子都高出一頭,但是影響力極大。而在兩人分道揚鑣之後,兩個人又有不同的做法。
王畿似乎為了說明自己乃是王陽明正統,到此講學,並與同門辯駁。可以說與在場這些師兄弟們都有過辯駁,不得不承認王畿辯才無雙。但是能駁倒別人,卻未必能讓對方臣服於他的學說之下。甚至只能推得更遠。
聶豹這些人就是與王畿有些不對付。
而錢德洪卻不一樣。錢德洪藏於深山之中,甚至連弟子都不收幾個。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就是整理王陽明的學問。一方面整理王陽明的一生的著作與作品,書信等等,進行校對成集。另外一方面啟動一個浩大的工程,就是以王陽明的思想,為儒家十三經作註釋。
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儒家十三經有多少就不說了。單單說,這些註釋,必須精準,要體現出水平來,還要在同樣註釋經書的其他疏注之中出彩。
或許有些不理解這樣做的分量。
雖然王陽明在心學講學上,體現出明代儒學的特點,那就是拋開四書五經,令立題目。與之前儒家,我注六經,與宋代儒家六經注我,是有區別的。但是錢德洪覺得這樣是不完美的。
儒家正統還是在經學上。科舉考試也是要考經學的。而心學如果一直流於講學,自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想登大雅之堂,成為朝廷官學。總不能連一套完整的六經疏注都沒有吧,倒是國家以心學作為考試標準的話,你一本標準答案都拿不出來?這怎麼能行?
所以錢德洪將自己剩下的生命,都投入這一件,他今生可能都看不見回報,將來也可能看不見回報的事情上了。
對於這一件事情,王畿也是很佩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