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五章 勝負難說王涇江,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總是逃竄,在追擊之中,很難保證隊形。所以要散兵對敵。在散兵肉搏的時候,江南士卒不如倭寇武士,這個時候才鴛鴦陣的用武之地。
這也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倭寇人少。
原因很簡單,軍隊行動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江南水鄉道路通行能力,河道通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倭寇有十萬大軍,不,一支倭寇有一二萬大軍。單單在同向行軍。或者忽然撤退。或者高速機動,就能讓他們原地崩潰。
數萬大軍聚集沒有嚴明的軍紀是不可想象的,有嚴明軍紀情況下,對陣的時候,還以混戰,散兵對敵更是不可想象的。
而分析倭寇戰事,周夢臣得出結論,那就是倭寇少而精銳,在小隊作戰。周夢臣說的小隊,不是十幾個人的小隊,而是幾百人上下的小部隊作戰。畢竟對與周夢臣手下動則數千上萬大隊人馬,數百人馬的確稱得上小隊了。
在小隊作戰上非常擅長。特別是在複雜地形上,快速機動迅速脫離 的能力,特別棘手。也有所謂日本武士戰鬥力相當不錯。至於更多,更多就沒有了。
這也是周夢臣明知道江南倭亂的情況下,毅然也要打復套之戰的原因。因為在他看來,雙方的戰鬥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復套一戰,而今不打將來就不好打了。而倭亂,其實最難應對的不是倭寇本身。倭寇就是強盜而已,沒有脫離強盜本性,根本不難對付。
難對付的是江南地方勢力,各種糾結在一起的利益糾葛,海上與陸地龐大的利益鏈條。倭寇反而是次之又次的問題。
張經親自出手,反而打了一個大敗仗,有些不可思議。
周夢臣說道:“有關於這一件事情奏疏的副本嗎?”
藤祥說道:“自然是有的。”隨即藤祥將幾本奏疏遞給了周夢臣,說道:“我就知道大人會問,這是特別託人從京中抄錄的。是幾封各持一詞的奏疏。”
周夢臣謝過,拿來一看。果然幾方說法完全不同,大相徑庭,南轅北轍。
趙文華奏疏之中,寫出了他為民請命鐵骨錚錚的模樣。他說,他到了江南之後,就看見倭寇出沒,張經按兵不動,視若無睹,坐視百姓被殺殺戮。他是實在看不過去了,就多次督戰。但是張經置之不理。直到倭寇坐大,才慌忙應戰,與王涇江與倭寇大隊人馬相遇,為其所敗,為了掩飾敗仗,殺戮百姓,取百姓頭顱報功。云云。
後面還附了很多江南士紳哭訴,說張經見死不救。倭寇劫掠地方,向他求救,張經從來不動。
周夢臣一一翻看,時間地點事情經過傷亡,乃至於死傷名單。一應俱全,看上去並不是假冒的。
周夢臣看了張經奏疏,發現張經說法與趙文華說法有一樣的地方,又不一樣的地方。張經說,他一直按兵不動是在等待時機。因為倭寇劫掠地方,如鳥獸覓食,沒有規律。
他嘗試過幾次伏擊,或者救援。都沒有成功。救援地方,都是兵已到,而賊已遠,張經手中可戰之兵,不過數部,加起來不過一兩萬人。如果如此追逐不定,不等與倭寇交戰,就已經成為疲兵。容易為敵所乘。
隨即他發現王江涇之地,乃是倭寇巢穴所在,大勝之後的倭寇總是在這裡匯合,然後坐船出海。
於是,他算好時間,等韃子飽掠而歸。立即發動,兵分數路,以盧鏜,俞大猷,湯克寬。瓦氏夫人各領一路,合圍王江涇大戰一場,殺敵不可盡數,斬首一千九百級,焚燒船隻無數。云云。
周夢臣將所有奏疏看完之後,就要下判斷了,誰在說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