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八章 賣家底,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五十八章
賣家底
奈何,任何財政危機解決的方法,也就是兩三條。第一是徵稅。第二是賣家當。第三是借貸。但是第三條可以忽略不計畢竟這個時代,根本沒有融資平臺。缺少金融體系周夢臣去哪裡借錢?
至於徵稅。
周夢臣去哪裡徵,大同家底太薄了。滿打滿算也不過一百多萬人。這還是周夢臣估計的。至於按大明官方統計,根本沒有這麼多人。
這麼少的人口,不發達的農業。周夢臣採取直接屯田的方式,在滿足麾下百姓口糧之外,還能有幾十萬石的結餘,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須知,整個山西省朝廷收到手的糧食,也不過二三百萬石。
在很多人看來,這分明已經是一個奇蹟了。
雖然周夢臣寄希望於楊繼盛對南部州縣的清丈與整頓。但是周夢臣內心也知道,其實不可能有多少的。
原因很簡單,北方州縣富裕程度,遠遠比不上南方。如果周夢臣手中有蘇州城,不用怎麼用手段,從蘇州城中搞出一兩百萬兩都很簡單。但是大同邊地,即便是南部州縣沒有怎麼受戰亂,他們的家底也是相當薄的。弄出來多少錢的。
再有就是楊繼盛這個人了。
楊繼盛不是盤剝之臣。
他定然會將賬目查得清清楚楚的。但是未必會增加賦稅。甚至會做出調整,就是在維持原來稅額不變的情況,減輕百姓的負擔。沒有辦法,這就是傳統的文官價值觀。
甚至如果不是周夢臣將財政危機說得如此之嚴重。楊繼盛查清楚之後,甚至還會降低稅額。
畢竟在楊繼盛看來,雖然官員在他的帶領之下,過得很苦。但是百姓更苦,寧苦官僚,不苦百姓。
所以,周夢臣能選的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賣家底了。
而賣家底的選項也不多。首先周夢臣不可能賣田。原因很簡單。田不僅僅是生產資源,還是農業社會的權力根本。周夢臣掌控了這麼多土地,也順便掌控了依附在這麼土地上生存的百姓。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京對周夢臣的猜忌。也不是毫無由來的。
他們甚至可以將大同已經大同周圍的土地,看成一個周姓塢堡。數萬大同軍的家小根底都是依附在大規模屯田組織上的。與現在的大明朝廷格格不入。雖然可以說是太祖舊法。但是太祖畢竟死了。而今早已不存在什麼太祖制度了。雖然大家都尊太祖成祖。但問題是,誰真將太祖那一套搞出來,誰就真是滿朝文武殺之為快的異端。
有些口號從來是讓人喊的,不是讓人做的。
土地是根本,周夢臣萬萬不能動的。而大同府在周夢臣來之前,可以說什麼都沒有。又什麼能賣的家底,除卻周夢臣一手一腳打造出來的朔州監。別無他物。
周夢臣看著徐渭說道:“徐師爺,是與晉商有接觸嗎?”
周夢臣很清楚。賣東西一定要有買家。而今大同周圍買家只有一個人,就是晉商。
當然了,並不是說除卻晉商之外,就沒有其他商人了。其實在明代陝西商人也不錯。比如三原王家,大名鼎鼎的王恕之後。但是到底大同是晉地,晉商內部雖然也有矛盾,但是別的省的商人來晉地。卻是撈過界了。
雖然晉商全國到處跑,從來不覺得自己撈過界了。
徐渭似乎沒有聽明白,周夢臣語氣中有一絲絲的不滿。說道:“我為大人幕僚,在其位某其政,自然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大人注意到的東西,我要注意到,大人沒有注意到東西,也要為大人查漏補缺。大人或許沒有注意到。開關以來,各路商人以晉商為首,在大同滯留不去,連大同的姑娘們都不好定了。他們多是運各種東西入大同,出大同的時候,卻以鐵為壓倉。其實已經有很多商人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