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九章 清丈成果,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實在不好辦啊。”

大同境內還有兩個縣,一個是大同附郭縣,大同縣,還有在大同周邊的懷仁縣,奈何這兩個縣的土地,幾乎都被屯田地給佔據了,百姓耕地幾乎忽略不計,兩個縣都是大同知府衙門直接撥款維持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大同府將兩個縣給吃了。畢竟屯田一切事務都是由大同知府衙門管理的。

所以這兩個縣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周夢臣看楊繼盛整個人瘦了一圈,就知道這一件事情不好辦。他將這一沓沓賬冊掃了一遍。一方面他對楊繼盛很放心,不覺得楊繼盛會弄虛作假。二來即便有問題,周夢臣也不會介入具體審查之中,這事情自然有人來審查的。

周夢臣只看總數。

他翻開最後的總計,說道:“每年夏秋兩稅加起來有麥十萬石。銀一萬兩。也就是僅僅是增加了兩萬石糧食。”

楊繼盛說道:“以朝廷之制,畝取六升,已經很多了。不過,我這一次倒是清掃了不少貪官汙吏,得銀數萬兩。或許能濟一時之用。”

周夢臣聽了,輕輕一嘆。說道:“先王之制,先王之制。罷了,卻不知道什麼人惹得你雷霆震怒?”

楊繼盛聽周夢臣的話,臉色有些微紅。他知道,他這個做法,讓周夢臣失望了。

北方平均畝產一石多就不錯了。大同這裡靠北,故而一石的畝產就不少了。甚至有很多隻有幾鬥產量。畝取六升,這是大明太祖皇帝初定天下時候的田賦,並不是說,每一畝都徵收六升的,而是上田畝取六升,中田畝取四升,下田畝取二升。

雖然不能說是不能到三十稅一,但也最少在十五稅一了。

但是楊繼盛自己種過田。自然知道大明百姓絕對不僅僅負擔這些,如果僅僅負擔這一點點,何至於在大明中期之後。到處都有流民。難道老百姓覺得種地不好玩,流浪才浪漫?

其中種種明裡暗裡的負擔。有時候根本沒有數。

有田畝的不交稅,將賦稅轉嫁給普通的人。等等。

周夢臣清丈的目的,其實就有均平之意,最少能賦稅平均下來,不至於出現富者不交稅,貧者要交高額賦稅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其實可以將賦稅稍稍提高一下。而楊繼盛卻非要按朝廷祖制來做,其實就是一次大減稅。

周夢臣到底心中硬不起來。百姓其實沒有多錢的,而今即便再加一點賦稅。對百姓來說很可能是負擔不起的重量。所以他想來想去,只有感嘆一聲,就不細問了。

楊繼盛說道:“周兄,這些小吏們個個貪得無厭,上下其手,詭寄田畝,塗抹黃冊,收受賄賂。一共缺額有三百餘人,我已經擬定大同書院這三百餘人,其中還有幾個九品告身,我已經擬定了奏疏,上報吏部。”

周夢臣聽了,暗道:“看來楊繼盛也知道,上一件事情我並不滿意。”

楊繼盛也是擔心周夢臣不高興,在這一件事情上下足了功夫。雖然一個縣衙有大大小小几百差役。但是很多都是白役。也就是不在朝廷賬冊之中,不是經制的吏員。經制吏員一共有多少,周夢臣也不是太清楚的。

但是一下子出三百名,楊繼盛定然是對大同地方進行大整頓了。

當然了楊繼盛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大同書院出身的人,的確是好用。在清丈土地,清查賬冊上面。表現出來的專業技能,是那些積年老吏遠遠不能比的。其實周夢臣而今驗收,僅僅看到是一些賬冊,但實際上哪有那麼容易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