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防疫難題,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是在周夢臣看來,不夠,而且是遠遠不夠,單單是關中受災人數,在二百萬之上,至於其他各省受災人數統計起來,估計有千萬之數。
這區區數百人,能辦什麼事情?
周夢臣說道:“二哥,準備怎麼防疫?”
李時珍說道:“防疫,這兩個字說得好。的確瘟疫只能防不能治,而今看來是防不住了,我已經準備了十幾個方子,以應對各種瘟疫,這裡有藥材清單,你可以大批採購,或者下發圖樣,讓百姓去採藥。”
“一旦真有了瘟疫,我能做到就是及時更新藥方,讓下面人在交通要道上,熬藥,來往行人都必須喝上一碗,如果情況加劇,再決定封一處或者兩處,挨家挨戶地派藥而已。”
“其實,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了。至於如果防疫,你也知道的。卻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了。”
周夢臣雖然在醫術不太精通,但是如何防疫,卻是很明白的,無非是消除傳染源,打斷傳染鏈,一切行為都是圍繞這兩點進行的。
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什麼隔離,什麼封鎖,根本就不是他而今能做到的事情。
即便後世很多國家都不能做到隔離清零,怎麼能指望大明朝能做到?如果大明能做到的話,就不可能讓亡國。
周夢臣現在能做的,就是儘量在天氣轉暖之前,儘可能掩埋與清理人畜屍體。但是這一件事情,正如李時珍之前說的,在皇權不下鄉的大明,周夢臣作為總督的命令,也只能讓各縣遵守,至於縣下面,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雖然說,因為農村的特殊環境,一般來說,野外有屍體,未必能造成瘟疫,畢竟野外的自然環境,會將屍體給降解了。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周夢臣心中一動,暗道:“似乎有一個東西能幫我。”
周夢臣再次想起了韓邦奇所看重的鄉約。此刻才明白,原來歷史上有眼光的人,從來不是他一個。明代政治機構就是皇權不下鄉,對鄉村的事情失去控制權。而很多仁人志士,也都在想辦法彌補這個辦法,直接派官吏統治到每一個人,是沒有官僚的想法,但每一個官僚都知道,這不現實。
因為成本太高了。真在一個村子裡面就有多一個脫產官員,大明增加的冗官,就足以讓大明財政破上幾次產。所以,該怎麼管理這些百姓。
與士紳合作,是一個辦法。
但是,雖然士大夫就是地方地主,在鄉村擁有權力,但從來不要忘記,士大夫的雙重屬性。很多士大夫,是秉承治國平天下之心的,他們是向著朝廷的,一次又一次提出鄉約。
雖然鄉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畢竟要比,地主惡霸佔據鄉村要好。一種樸素的民主解決辦法。
整個明代,鄉約一直在發展之中。但是一到清朝,鄉約就被打斷了。無他,鄉約的權力很大,在很多偏遠地方,縣城距離比較遠的話,鄉約的力量就幾乎等同於政府了。如果比較大明地圖與清廷的地圖,就會發現清代的縣城數量大增加了很多。
未必僅僅是清代人口增加的原因,而是清代不允許鄉約的存在,為了防止百姓反抗,將鄉約納入官府管理之中,由士大夫組織的鄉約不存在了。權力厭惡真空,官府對鄉里的統治,總是難以深入的,於是士紳大戶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聲張,成為鄉賢。
以後鄉約會如何發展,周夢臣不清楚。但是他不得不承認,這個鄉約能給他解決很多的問題,必須加以扶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