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四章 番麥,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十四章

番麥

不管怎麼說,楊繼盛還是向著周夢臣,而且楊繼盛也細細看過卷宗的。也明白,雖然在程式上,周夢臣很多地方都不對,很多地方所罰非所罪。但問題是,單單是去年的事情,放在太祖成祖那會兒,大同鎮上下,能有多少將領能活下去?

似乎,法不責眾久了。大家都不以為已了。

楊繼盛說道:“不說這些了。我在大同不會留幾日,取了代王的奏表,就要上京稟報。你的心願也算達成了。代王很可能會移藩,不過不是北京,而是山東,去年陛下一怒之下,絕了魯王藩,一些宗室一直想辦法,想恢復魯王一脈。似乎陛下的意思是,讓代王轉封過去,魯王藩的宮殿什麼的都是現成的,一兩萬兩,就將代王給打發了。也絕了魯王一脈的念想。”

周夢臣聽了,輕輕一笑說道:“如此一來,代王還要感激我。”

楊繼盛說道:“可不是啊。”他微微一頓,說道:“大同情況如何?幾乎月後,防秋之事,有沒有把握。”

防秋,就是每逢秋天防禦韃子南下。

這是每一個邊臣的頭等大事。

周夢臣苦笑說著說道:“大同的問題太嚴重了。我現在只能說我盡力而為。”

在周夢臣看來,大同而今的情況,就好像一個易碎的玻璃。稍稍一撞,就轟然破碎。周夢臣為什麼要將春耕集中在大同附近。收了五十萬頃土地,真正耕作的估計還沒有一半。

而今周夢臣只能盡力而為,披荊斬棘,有一關過一關,能走一步走一步,拼命向前走。至於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那就不是他的事情了。是老天爺的事情了。

周夢臣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說道:“楊兄,你可知道這什麼?”

周夢臣從一邊抓了一把東西,給了楊繼盛。

這東西在後世,誰都能認出來,不就是玉米嗎?

這才是周夢臣的新鮮發現。

是的,周夢臣真正主持春耕之後,才發現。原來玉米在大明已經有了種植。雖然是主糧,但絕對不多罕見的。

周夢臣到底不是底層百姓,對於農事是相當的生疏的。不過,這對楊繼盛來說,卻是非常容易認出來的。畢竟,楊繼盛才是真正苦出身,那種真正下地幹過農活的。

果然楊繼盛一看,就說道:“這不是番麥嗎?”

周夢臣說道:“楊兄,這東西在真定可有種植?”

楊繼盛說道:“有人種,但是不多。多是山裡面的,這東西耐旱,可以在山中種植,不挑地。”

周夢臣說道:“楊兄,有沒有想過讓此物大行於天下?”

楊繼盛看了看手中的玉米,陷入沉思之中,說道:“此物可以生長在貧瘠之地,補平地之不足,難不成你的意思是,想在好地裡種這個?這有些-----”

玉米的高產是在後世,但是這個時代並不高產,甚至在楊繼盛的心中還很低產。

原因很簡單。

百姓不將玉米當做主糧,都是種在不能種糧食山地坡地上,或者零零碎碎的種在田畝中間。甚至在山區之外,很少見到玉米。

只是將他作為可以在山地種植的一種莊稼,可以將不能種植糧食的山地改成能種糧食了,至於能收多少,就不是太在意了。多多少少都有收成便是了。玉米比小麥粟米都要耐旱。但是不管再怎麼耐旱。莊稼都是要水的,山地的玉米,靠天吃飯。每一畝能有一石,或者一石稍多一點,就相當不錯了,甚至只有幾鬥,在百姓看來也是可以接受的。

從來沒有人嘗試過,在最好的土地上種植玉米是什麼樣的產量。

周夢臣說道:“楊兄,你也知道大同的不比南邊,一年只能種一季糧食,往年多種麥。產量也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