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楊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73章 不萊梅廢墟、奧斯布呂納克、明斯特與杜伊斯堡,留裡克的崛起,重生的楊桃,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那個科隆大主教簽訂了合約,是我促成的合約沒必要為了蠅頭小利食言。繼續走吧,我們不在這裡紮營,讓那些逃入森林的傻瓜們安心吧。”
“您真的仁慈。”菲斯克聳聳肩沒再多言。
浩浩蕩蕩的羅斯軍很快離開,逐漸沉浸入森林的懷抱。那些逃入林地的民眾又在當地主教的帶領下,在森林避難所了待了一夜,才在第二天派人壯著膽子回去瞧一瞧,這才發現那些突然出現的羅斯軍隊已經消失,奧斯布呂納克似乎非常平安。
近千名民居陸續回來,他們又發現自己來不及帶走的財物仍原封不動的放置著,城裡的糧倉的青銅鎖如故,臨時修道院裡的金銀器具的位置也沒有變化。
他們百思不得其解於比狼還要貪婪的羅斯匪徒什麼都沒帶走,倒是留下了一系列密密麻麻成條帶狀的腳印,它在拋荒的農田密集出現,又繼續延伸到羅馬大道。
羅斯軍隊儼然去了南方……
接下來,明斯特市鎮一樣遭遇了羅斯軍的光顧。它仍是一座小型市鎮,一樣被菲斯克於三年前破壞過。
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民眾逃之夭夭,羅斯軍彷彿以不屑一顧的姿態浩浩蕩蕩掠過,直到他們消失了蹤影,逃入森林的人們才發現他們的明斯特小城未遭遇任何破壞。
這已經是最後的衝刺,也是整個漫長行軍的最後階段。
按照留裡克的計劃,大軍在抵達科隆後做最後一次休整,之後便是沿著萊茵河前進,屆時可能只要再陸路行進兩到三天就抵達拿騷和科布倫茨了。
過了明斯特小城,下一步該去哪裡?
自然是杜伊斯堡和杜塞爾多夫這兩座河畔小城,亦是科隆本城的兩座充當貿易關隘的小城。
在這個時代,科隆城在北部有著三個附屬小型城市,杜伊斯堡(現稱為tiusburck)、杜塞爾多夫(現稱為dusiladorf),以及魯爾河畔埃森。
曾經這裡是薩克森貴族的領地,隨著法蘭克征服戰爭的爆發,大量薩克森人權勢家族不是被滅就是北逃。一大批薩克森人並沒有離開,而是與源源不斷湧入的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於科隆融為一體,以至於無分你我了。
曾經柳多夫的威斯特伐利亞伯國的伯爵宅邸就在科隆本城的東北部,他是維杜金德的後裔,礙於他的確控制著維杜金德本人的石棺,任何人都無法質疑他的血統。
維杜金德的石棺已經遷入漢堡重新安葬,柳多夫家族也舉家北遷,隨行的還有另一批本地區的薩克森人家族。
科隆當地失去了一批人員,那些離開者可是遺留下的大量的不動產——帶不走的農田。
田畝紛紛賣給了科隆的“主教樞機評議會”這種權力機構,教士們得到這些農田又分給本地的無地之民,再從中收取源源不斷稅賦。
正常的十一稅要收,土地租金更要收,有專門的財務人員充當教士們的手套。
至於這些“財務人員”的身份也是科隆本城自古以來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他們獨立在城內擁有一片區域作為自己的小社群,他們可以繼續維持著自己的信仰卻不可以成為農民。
這些在古代離開故土而定居科隆的人們,靠著手工紡織業與給教士們打理財物等非傳統的生產生活模式過著相對平靜的日子,礙於每每都是他們下鄉向那些佃戶收租子,民眾的憤怒自然針對它們,不過這種憤怒遠不及對諾曼海盜劫掠的恐懼。
遂在名義上科隆教區屬於本篤修會,一樣講究著苦行,但現實與理想完全是兩個概念,整個萊茵河北部地區的各個教會,唯有科隆城內的那些教士們生活得可謂富足奢靡。
也唯有如此,科隆大主教才聲稱“我們擁有真十字架”,並指著一尊包了一層鍍金銅皮的木頭十字架是真貨。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