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卌三)“千古”的誘惑,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邊緣民族就擁有了和華夏民族平等對抗的能力。
基於這種計算方式,歷史上做得最為成功的,當然還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滿洲政權了,當然真正完成這一構想的人是皇太極——不過,由於孟古哲哲早已成了高務實的妾室,皇太極估摸著沒機會出生了。
於是高務實在文中舉了個功虧一簣的反例:他認為金國之所以最終只得到中國半壁江山,問題就出在金國既沒能拿下全部朝鮮半島,也沒能實際控制蒙古草原(金國對蒙古的控制基本上類似於中國的羈縻制度),因此不僅國力上有所欠缺,從地緣格局上來說也容易被顛覆。
高務實認為,東北漁獵民族在佔據了“下遼河平原”這個樞紐地區之後,並不一定會去改變這一地區的農業屬性,例如改為漁獵。因為農業生產激發的地緣潛力,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所以,下遼河平原不僅會成為南進的橋頭堡,也會為漁獵政權們提供主要的糧食來源,並使得漁獵政權有實力按照華夏民族的組織形式穩定下來。
這一點與華夏民族如果想在對蒙古高原的戰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先佔據幾個能夠成為優良牧場的地理單元(比如河套),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當然,高務實平定蒙古所用的戰馬,本身出自於蒙古(土默特),這是蒙古自身分裂,並且其中一方被大明透過封貢控制了經濟所造成的特殊條件導致。
當然,無論是漁獵民族還是遊牧民族,心裡都很清楚,即使佔據了下遼河平原,也還是無法與整個中央之國的核心區相對抗。他們所擁有的優勢,在於他們本身的生產方式,能夠提供比農耕民族素質和比例更高的軍事力量。
因此就組織結構而言,這些馬上民族更願意利用自身的優勢,去控制足夠數量的農業人口,以為他們經營這些耕地——高務實舉例說,當初俺答汗從大明掠奪人口,很大程度就是為此。
當然,高務實心裡其實更想說的是皇太極大肆從大明擄掠人口。其一方面透過圍獵等準軍事行動保持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面則透過行政手段禁止旗人從事農業生產。韃清作為“封建”制度下的頂峰之作,無論是在控制中央之國行政方式上,還是揚長避短,穩固滿洲政權的統治地位上,都有足夠長的歷史作為參考。
從高句麗的角度來看,他們並沒有對中央之國構成實質性威脅。因為在他長達700年的歷史中,一直在為融合朝鮮半島而努力,並且未能與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達成真正的聯盟。
而高句麗之所以在歷史上擁有那麼大的名氣,除了後世朝鮮半島上的族群希望攀附上這個與其地緣屬性有明顯區別的族群以外,更在於它是第一個統一了整個東北平原地緣力量的政權,並以此為基礎佔據了下遼河平原這個樞紐地區。
高務實在此寫道,隋文、煬二帝與唐太、高二宗,之所以前赴後繼,不滅高句麗決不罷休,也正是看出了高句麗如果再有發展,將來必會對中原形成巨大威脅,所以不得不為之。
事實上在此之前,華夏民族已經憑藉強大的地緣勢力,將勢力滲透入下遼河原,乃至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戰國後期至東漢末年)。在此之後,華夏民族除了要應對來自蒙古高原的地緣壓力,也要重視來自東北平原的壓力。
在燕國人率先成為進入下遼河平原的華夏族以後,遼東半島的丘陵地帶很自然的也成為了燕人的控制區。不過遼東半島以丘陵地形為主,沿海地區又受到海浸困擾。因此燕人在越過遼東半島之後,更希望能夠向朝鮮半島滲入。
雖然朝鮮半島的東北部為山地密集區,但地勢向南延伸到朝鮮半島的西部,也就是黃海之濱時,已經趨於平緩了。在那些發源於東北部山地的河流共同努力下,那些低緩的丘陵之間已經填充出成片的沖積平原了。而這其中,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