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9章 平倭(一),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月休戰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萬曆二十一年元月,明朝大軍終於正式集結入朝。由於有祖承訓敗績在先,此次明廷精選各地精兵,以兵部侍郎宋應昌為備倭總經略主持軍務,以李如松為備倭總兵官,提督各鎮總兵。在他二人一下,劉黃裳、袁黃為贊畫。
掛銜遼東副總兵、實任寬甸堡參將楊元將左軍。左軍下統參將楊紹先,率領寧前等營兵馬一千三百三十九名;總兵標下都司王承恩領薊鎮兵馬五百名;廣寧右營遊擊將軍葛逢夏領先鋒右營兵馬一千三百名;保定遊擊梁心領兵馬兩千五百名;大同副總兵任自強、遊擊高異、高策領兵馬五千名;南將出身的瀋陽遊擊將軍戚金領車兵一千名,合計共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九名。
以保定副總兵李如柏將中軍,下統分守寧遠左參將李寧、阜新遊擊將軍張應仲領遼東兵一千一百八十九名;宣府遊擊將軍章接領兵馬兩千五百名;分守丹東參將李如梅領一千八百四十三名;分守倒馬關參將(屬保定)李芳春領兵馬一千名;分守通州參將(屬昌平)駱尚志領南兵六百名;大同都司方時輝領兵馬一千名;薊鎮都司王問領車兵一千名;宣府遊擊周弘謨領兵馬兩千五百名共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二名。
掛銜山西副總兵、實任海蓋右參將馬棟將右軍,下統遊擊劉崇正領遼陽、開原兵馬一千五百三十四名;原掛銜遼東副總兵、實任分守錦義右參將祖承訓領馬軍一千七百名;原副總兵孫守廉領瀋陽馬軍七百零二;原保定副總兵查大受領寬甸馬軍五百九十名;薊鎮參將吳惟忠領南兵三千名;薊鎮總兵標下都司錢世禎領薊鎮馬軍一千;真定遊擊趙文明領馬軍兩千一;大同遊擊谷燧領馬軍一千,共一萬一千六百二十六名。
另有續到薊鎮步兵兩千八百名,及董一奎等各路應援軍,總兵力為五萬一千五百八十五名。此次大軍五萬餘,其中騎兵超過三成,又有炮兵(車營其實也是炮兵)再佔一成,騎、炮、工三兵種佔了全軍半數,步兵比例幾乎破天荒的只剩一半,某種程度上而言可以看做是明軍“現代化建設”的一次真實體現。
這五萬大軍既然有一成左右的車營炮兵,那也就是說擁有約五千炮兵,這便使得明軍足以攜帶大量火炮。具體而言,此次明軍出動了三十門重型二號炮,一百一十門三號炮以及一百六十門四號輕炮。
目前京華方面正準備著手進行火炮體系進一步革新,不過暫時還在準備之中,因此一二三四號炮的說法還是沿用之前的體系。
在這個體系當中,一號炮最大最重,射程也最遠,它只有兩種用途,作為艦炮和海防要塞炮;二號炮比一號炮多一種用途,就是用於陸軍攻堅,不過這炮對於陸軍而言過於巨大,其運輸、操作一共需要十名到十二名炮手,不過用於艦炮使就只需要六到七人。這兩種炮在此時都算作明軍重炮。
輕炮即三號炮和四號炮,其中三號炮由於陸海皆通,實際上更受歡迎,它在海上作為艦炮時只需要三至四名炮手,在陸上時也只需要六到七人,某些時候運輸方便則五人也能湊合操作;
四號炮因為過輕,在海上作用不大,京華自己是不裝備的,但明軍一些近海水軍的小船還是有不少配備。至於陸軍方面,這種炮雖然攜帶方便,但威力相對有限,或許是因為鐵血男兒都喜歡大而猛,因此陸軍更喜歡既不算太重、威力又更大的三號炮,四號炮則大多用給了騎兵配合使用。
畢竟對於騎兵而言,炮這玩意兒一般也沒工夫用,偶爾用一用的前提首先是不要太影響自己的行軍速度,因此四號炮對他們而言只能算是個“雖非必要,攜之無損”的輔助兵器。
這一次明軍車營炮兵眾多,即便帶了這麼多火炮,實際上還是有“多餘人手”,不過沒關係,明軍還有不少偏廂車等戰車,是用於炮兵陣地保護乃至於全軍大營保護的,因此並不嫌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