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7章 戰後波瀾(廿一)元輔高見,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臣請乞骸骨。”此言一出,滿座皆怔。

乞骸骨就是請辭,這沒什麼奇怪的,大明朝在京的各位大員每年至少會請辭一次,叫做“自陳不職”。這種做法大抵相當於年終總結的時候開展自我批評,說我這一年幹得不行,請老闆把我開了吧——顯然都是作秀自謙,誰都不會當真。

不過,許國這次乞骸骨並非這一性質。事實上他昨天就上過一道辭疏,也已經“照例”被皇帝婉拒,並且“溫言慰勉”過了。

現在的問題出在他這次請辭的做法是面呈辭疏。依照以往慣例而言,大臣請辭多是以“上疏”為主,是要走流程的,也就是要經過通政司。

大明朝的通政司按制度而言是有嚴格的保密程式的,然而這些規定事實上根本不起任何作用。這個機構一貫是個大漏勺,幾乎不管什麼訊息——並且尤其是重要訊息,但凡走了通政司之後,一定搞得“舉朝皆知”,所以通政司徹底走上了制度的反面。

但是這種弔詭的情況出現自有其道理,就比如說大臣請辭:人家要的就是舉朝皆知,但又不可能每位大臣請辭之後,都還要開個記者招待會說我已經提出辭職了云云,那就只好大家合力想點辦法——比如讓通政司把訊息放出去,這就很好嘛!

所以,大臣請辭正常而言必走通政司。然而許國這一次偏不,他昨天那道辭疏是走的通政司,這次卻偏偏當面請辭,顯然有問題。

問題首先就出在皇帝極有可能沒有應對這一情況的經驗,因此陛下會做如何反應是任誰都不敢保證的。其次就是皇帝做出反應的措辭也很“危險”,要知道一般透過司禮監答覆大臣請辭是有套路的,大致會在情感、語境上分為幾個“層次”,透過這些語言來向天下人展示皇帝對該大臣的眷顧程度。

這個道理很好懂,比如高務實每次請辭,大多都能得到皇帝“情感、語境”非常強烈的挽留,因此朝臣都知道高務實聖眷無雙——好比你本來只是“破事水”,人家皇帝陛下居然也極其認真地回答你每一句話,還信誓旦旦地說沒有你在朝中,朕整個人就茶飯不思夜不能寐了……啊這,這當然表示皇帝對你異常重視啦。

但是,這種批覆往往只是司禮監根據皇帝的簡單表述進行文字加工而成的,皇帝的口諭可未必真會說得那麼一字難易——搞不好人家只是語氣很重的說“那不行,堅決不行”。

所以也就是說,皇帝面對當面請辭的時候,有可能會懵逼,然後回答的話語……就或許不那麼能上臺面,這就很尷尬了。

當然,皇帝未必會尷尬,尷尬的是大臣本人。辭疏這東西,往往更多的是表達自己的高潔,因此皇帝的批覆說得越是冠冕堂皇就越好,大臣就越有面子。那麼反之,皇帝要只是隨口說了一句“不行”就沒了下文,大臣當然就很尷尬了,畢竟這顯得自己沒什麼價值啊。

總之,許國這個舉動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他去意已決:我已經不在乎面子了,我就是要請辭!

很顯然,這樣的舉動甚至有種故意給皇帝難堪的意味,通常不為老成持重之臣所取。然而誰會認為許國不算老成持重之臣呢?這就是“滿座皆怔”的原因,大家都搞不懂許國為何如此堅決。

事實上,許國這次請辭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前不久心學派和實學派不是在爭論伐元之功的事麼?後來莫名其妙戰火擴大,雙方官員開始脫離伐元之戰本身,搞起了人身攻擊,這裡頭就有人扯出八年以來許國做出過的一些事來。

這事最早的一件發生在萬曆十一年至萬曆十二年期間,史載:“先是,帝考卜壽宮,加國太子太保,改文淵閣,以雲南功進太子太傅。國以父母未葬,乞歸襄事。帝不允,命其子代。御史馬象乾以劾中官張鯨獲罪,國懇救。帝為霽威受之。”

然後事情暫時告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