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2章 風雲會聚,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擔心前線的人,不僅僅是朱祁鎮,還有黎思誠。
對於面對這個局面,黎思誠也有一種失控的感覺。
的確,黎思誠雖然手腕相當厲害,不過短短數月之間,就將升龍城內外都控制在內,完成了對權力的繼承。
對於一個十八歲的少年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但是即便如此,他對整個安南的掌控未必有多高。
即便是朱祁鎮登基多少年了,對廣西前線的掌控,也不是太高的,這並非朱祁鎮無能,而是距離太遠了。
對於黎思誠來說,雖然距離近了一些,但是他對前線的掌控能力,也並不比朱祁鎮高上多少。
如果他知道因為欽州七峒會引起雙方大戰,黎思誠寧肯讓大明先奪了過去。
正如楊洪與朱祁鎮分析的一樣,黎思誠很清楚,大明不可能在廣西留下來大量軍隊,大抵就這一陣子。
等明軍退走之後,黎思誠再想辦法蠶食就行了。
畢竟對於廣西邊境的土司們,固然不願意屈服於安南,但是如果大明大軍再次過來,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
一般來說,廣西土司不會對安南方面的要求多做回絕。除非觸及底線。
所以,安南有時間,在大明無暇顧及的時候,一點點的將邊境線向北推進,就好像是麓川之戰的時候,安南就在邊境上挑事。
幾乎大明朝廷有大事,安南都會在邊境上做一些小動作。
只是,而今傳來的訊息,讓黎思誠知道,不管怎麼樣都要與大明打上一仗了。不過與之前的一樣,一邊打一邊談,他二話不說,下令再派出使臣,向大明請罪。
只是不走廣西這裡,而是乘船從廣東上岸。
黎思誠又下令,準備御駕親征。
將升龍城之中最後的禁軍集結起來,正是徵召四鎮之兵。
後黎朝,立國之後,分四道,而是四鎮就是四道之兵,京北,山西,山南,海陽四道兵馬都是所謂的外兵,而升龍城的兵力就是京軍,或者說禁衛。
之前,與大明廣西,雲南對峙的兩道,就是京北與山西兩道。有一部分京營還有地方的鎮兵,還有相當多的新徵的兵馬。
達到二十萬之數,已經到了三丁抽一的地步了。
這還是安南正處於上升期,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才能有這種地步。
這就是大明與安南國力的差距。
廣西與雲南的大軍,朱祁鎮根本沒有什麼壓力,但是對於安南來說,已經是半國之兵,都動員了。而此刻,黎思誠不知道,大興兵事對內部的影響,對百姓的負擔,但是他也顧不得許多了。
比較,如果這一戰打勝了,黎思誠還能想以後。
如果這一戰打敗了,不僅僅他,還有黎思誠身後的安南權貴都沒有以後了。
安南固然口中對大明的軍隊輕視之極,但是實際上他們也知道,明軍的厲害,否則安南之戰打了二十多年,更多是將大明給耗敗的,而不是打敗的。
大多數安南將領都是口中輕蔑之極,但是真正打起來,都是非常謹慎的,就好像是黎思誠一般。
黎思誠一聲令下,幾乎清空了安南國內之兵,連與占城對峙的兵馬也抽調了不少,籌集了十萬大軍,在黎思誠的帶領之下,向邊境而來。
而今黎思誠已經將安南內部的經制之軍,幾乎收刮乾淨了。
這已經是舉國之兵了。
當然了,如果大加徵召的話,不要說三十萬,再來三十萬,黎思誠也能做到,只是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安南上上下下,凡是男丁全部為兵了。
那就是實實在在的傾國之兵了。
畢竟,安南舉國百姓也不過數百萬而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