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4章 跨過鴨綠江,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瑈接到了韓會明的書信,愣愣的站了好長一段時間。
只覺得身心俱疲,忽然想起了李太白的詞,“夕陽殘照,漢家陵闕。”無比貼合,他現在的心境。
此刻他又有什麼辦法?
鴨綠江一線打的很艱難,雙方超過二十萬大軍,盤弓臥馬,三五之內,必有一次萬餘人上下的大戰。
曹義一次又次想要渡河,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李瑈挫敗。
李瑈用兵之道,也顯露無疑,不敢說什麼絕世之才,但是絕對在合格範圍之內,故而雙方鬥智鬥勇,明謀暗謀,好幾次被曹義打的岌岌可危,但是還是挽回了局面。
但是李瑈很有自知之明。
他的一切勝利,都建立在地利之上,大軍放棄鴨綠江撤退,就是一場災難的開始。
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敗。
但是如果不撤的話,明軍大軍源源不斷的從江華島進入朝鮮,他在這裡所做所為,又有什麼意義。
朝鮮北部,是相對貧瘠。沒有後方的糧食供給,李瑈如何能養得起這十幾萬大軍。
是退亦死,不退亦死。
但是退,還是一線生機,堅守漢城,以待天下之變。
比如瓦刺再次南下,再打出也貓兒莊之戰的戰績來。
明軍就會撤軍了。
雖然誰都知道,這是一個小機率事件。但是這已經是李瑈最後的希望了。
即便如此,李瑈依舊封鎖訊息,撤退計劃也在隱秘的進行之中。十幾萬大軍的撤退,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而且瞞不過曹義的。
所以幾乎在李瑈帶著本部人馬,先行撤向平壤的時候。曹義立即就知道了。
江華島之戰的結果已經到了曹義手中,曹義立即肯定,李瑈要撤軍。有了這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即便是李瑈再怎麼隱瞞,也無濟於事。
正統十八年五月,就在北方麥熟的時候,剛剛開始不到三個月的朝鮮之戰,就有突破性的進展。
曹義攻破鴨綠江。
騎兵長驅直入,將朝鮮後軍包圍在鴨綠江東岸一兩百里的地方之內。一共有六萬左右,李瑈斷尾求生。渡過了清川江。
在此之後,明軍進軍就好像行軍之一般,整個安平道,向大明投降。
曹義根本不管這些事情,都交給了斷事官王越來管。
王越這一次,被任命為徵東軍斷事官,主管一切軍法,軍中文官不足的情況下,後方的安撫,鎮壓,糧草運輸,都被王越接管。這也是朱祁鎮的想法之後,今後大明軍隊之中,斷事官將來大量普及,出征的時候,有大將軍就有斷事官,掌管一系列軍法事務。
形成一道以斷事官為基礎的軍中監督體系。
王越也是被破格任用了,誰讓軍中讀書人少。
不過,王越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進入朝鮮之後,當秋毫不犯,與民安堵。朱祁鎮的心意,對外人來說,或許是一個迷,但是朱祁鎮對徵東軍上下,卻是毫不掩飾的。
故而誰都知道,這朝鮮今後就是大明的版圖了。
自然要嚴肅軍紀。
只是大明的軍紀,已經是一個痼疾了。
太祖時期軍紀還算不錯,太祖皇帝之所以得天下,其實就是因為太祖皇帝,乃是元末各路義軍之中,軍紀最好的。但是靖難之後,大明軍紀就不大好了,卻是因為在靖難前期,太宗皇帝艱難之極,做過不少讓文官為尊者諱的事情。上行下效,下面自然學樣。
當時也是非常之時,解決非常問題的,非常辦法而已。
但是開了一個頭,下面就不好收尾了。
更不要說,隨著衛所制度的崩潰,士卒供給困難之極,衣食無著,只能去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