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5章 保河濟運,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于謙與張經再次用腳掌丈量大堤,分析滹沱河當地的地質。
這一代的地質類似於黃土高原上的土質,甚至比黃土高原的土質還疏鬆,看似完整的土地。但是在水流衝擊之下,就能層層駁離。就好像是千層餅一層層的剝離開來。
張經在第一次決堤之後,已經加重夯土層,並在夯土層下面,打下了木樁。大堤內部,以木框裝著石頭一層層鋪滿,作為緩衝。大堤之上也有一層層的,類似草蓆的東西。不過都是長達十幾丈寬。巨大的埽放了下去。
用鐵錨固定。
如此一來,洪水不會直接衝在堤壩之上。
這種技術在宋代就已經發展完善了。
可以說張經能做的都做了。讓于謙來看,也看不出什麼缺陷了。但是面對這裡的特殊地質結構,卻不能承受。
張經臉色沉重,說道:“大人,下官想來,只有一個辦法了,將大堤換成石堤,多用鐵料打下根基。”
于謙說道:“石堤,鐵料。”
張經所說的一切,在於謙的耳朵之中自動換算成了錢。
鐵可不便宜,每斤兩三分銀子,根據各地不同的價格浮動。而真要用在工程上,就是動則萬斤,十萬斤,甚至還不夠。
畢竟要看單位,乃是斤,不是噸。
不說別的,單單是鐵價就過萬兩。
而朝廷雖然將金山銀山砸進河北,但是各地工程量太大,百姓即便是服勞役,但是口糧,工具,材料,等等,都是需要準備的。
正統六年,近八百萬兩的款項,看似不少,但是分到每一次地方之後,也就不多了。
在這滹沱河上要砸上幾十萬兩,就大大超出預算了。
錢總是不夠花的。
張經小心翼翼的看著于謙的臉色,于謙沉吟片刻說道:“鐵料我想辦法。你安心做事便是了。”于謙似乎記得工部儲存著相當龐大數量的鐵料。如果能從工部搞到一些,就免了從民間購買了。
河北順利的渡過了汛期,這個訊息傳到了北京。
朱祁鎮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覺得懸著的心,總算是放下來了。對於保定,文安,被大水包圍,已經滹沱河決口的這種情況,朱祁鎮已經覺得欣慰之極了。
雖然放在後世,這個事故依然很嚴重。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相當好了,最少比去年好,在預計範圍之內。
不過,對於滹沱河決堤之事。朱祁鎮還是比較不舒服的。
但是既然于謙保了張經。基於對於謙的信任,朱祁鎮自然還是要頂于謙的。
只是如此一來,就不大好辦了。
面對不少言官的風言風語。
朱祁鎮只好召見楊溥,曹鼐。王直。專門對關於于謙的種種問題,做一個解決。
首先說的就是張經滹沱河之事。
朱祁鎮對兩人說道:“張經這個人的履歷,朕也看過,是一個能臣,既然如此,用生不如用熟,于謙看人,朕還是信的過的。”
楊溥說道:“陛下英明,臣回去之後,就曉諭群臣,讓群臣知道陛下之心胸。”
朱祁鎮見楊溥這麼好說話。心中倒是鬆了一口氣。
只是他卻不知道如此老奸巨猾之輩,他想搞一個人,從來是很有耐心的。今日皇帝發話,將言官壓下去,對於謙是好事嗎?
不是。只能讓很多官員對於謙的積怨越來越深。
楊溥知道,不管是朝廷,還是陛下,而今都是離不開于謙的。但是總有能離開的時候。
楊溥現在要做的就是捧著,一直捧得,捧到有一天,于謙大功在在身,但是百官卻群情激奮。
讓朱祁鎮做一個選擇。
到時候,朱祁鎮也未必能保得住于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