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9章 災情,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即便是將姐姐嫁給了脫脫不花,脫脫不花與他也是面和心不和。
最直接的表現是,脫脫不花單獨向朝廷進貢了三千匹馬。
當然了,朝廷按照厚往薄來原則,高價回贈了脫脫不花很多絲綢,糧食,還有鐵器。
這一件事情,還是楊榮在的時候定下來的。
固然有些迂腐,但是挑撥離間的意味,太明顯不過了。
麓川使節一直在京中跑門路,向要向朝廷乞和。只是麓川使節倒是帶了不少金銀,但是朝廷上下,沒有一個人敢收麓川的銀子。
甚至在朝廷大軍臨近雲南的時候,麓川使節也放棄了。
朝貢之上,他帶了多少東西,朱祁鎮加碼按照太祖的規矩,掏內庫加碼三倍回禮,對文官說的是:“朝廷不可失禮於小邦。”
但是卻傳旨給孟瑛,讓禮單給孟瑛看,說道:“這就是朝廷給將士們的賞賜,打破麓川,從麓川所得,盡賞將士,朝廷不取一厘。”
兀良哈的使者眼紅,就向朝廷求賞賜。
說起來,兀良哈頭上還都掛著大明頭銜,所謂朵顏三衛,只是而今兀良哈態度不明。自然不能給。
甚至獨石堡那邊已經打起來,兀良哈的使者還在京師喋喋不休。
至於朝鮮,安南的使者是都在。
正統年間,還有一些永樂遺風,而永樂年間京師之中外國使節更是數不勝數,最多的時候,有七十多個國家。
這種種原因下,在北京城以工代賑的效果並不好。但是在盧溝河下游,朝廷也沒有那麼多的工程來做。
朱祁鎮問道:“你估計四縣災民到底有多少?”
于謙說道:“臣只能保證順天府境內,大概有三萬七千人有餘,但是直隸其他府縣有多少,卻不是臣可以知道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
楊士奇咳嗽兩聲,說道:“陛下,臣以為盧溝河威脅朝廷安危,自然要好好修一修了,特別是宣德元年,宣德五年,這兩年都有過大修。該怎麼修,下面人都很清楚,所以以工代賑是可以的。”
“但是南邊的府縣,卻不好妄自興工了。”
“臣以為還是開倉放糧賑濟的好,臣已經從山東調來一批糧草,足以賑濟河間,保定兩府了。”
朱祁鎮也知道這其中很多事情。
工程建設從來是貪汙的重災區。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沒有差別。
楊士奇更是明白這一點。
所以他支援盧溝橋工程,但反對其他地方以工代賑。
乃是盧溝橋河道,不是新鮮事。大致需要多少,楊士奇心中其實是有數的。更不要說,于謙是這個工程的負責人。
雖然而今還沒有說,但是楊士奇用腳趾頭都能猜出來。
楊士奇信得過於謙。但是其他人未必信得過了。
更不要說,之間沒有規劃,倉促上馬,又有災民的生計所繫,做得好,自然是一舉而數得。但是楊士奇不得不做好,如果做不好該怎麼辦?
同樣的修黃河,有人能修一次,能用百年,但是有人能修成:“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裡面的貓膩,實在是太多了。
楊士奇老了,有一些保守。
有些事情,他寧可多花一點錢,也不去想什麼一舉而數得。事實也證明,越是花樣多的事情,越是有技術含量。
大明官僚到底有沒有這種組織能力,楊士奇表示懷疑。
朱祁鎮說道:“楊首輔所言極是。此事暫且不提。先說盧溝河,先生也說過,宣德元年,宣德五年大修過,正統元年也小修過。”
“每次多則動用數萬人工,少則動用數千人工,已經幾乎是年年修,但是即便是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