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7章 馳道,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祁鎮下令複製秦馳道的命令,這位大匠鑽研了數年之後,在今年春天就有了成果。
只是之前,朱祁鎮一直在忙。僅僅是來看看而已。
而今朱祁鎮心中的計劃,也是可以向外面試探一二了。
特別是這一次大災,更讓朱祁鎮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問題,或許並不是別的,而是內部物資調動問題。
很多時候大明並非沒有糧食,而是運不上來。
如果大明遍佈,不,僅僅是大明北方遍佈這種馳道網路,這一次的天災就不是多難渡過的。
當然了,大明的國力並非無限的。這邊大規模治水,那邊又大規模修建馳道,朱祁鎮可不想赴隋煬帝后塵,弄得功在千秋,自己卻身首異處。落個建文帝的下場。
但是該吹風,也要吹風,總要讓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否則將來真要大興馳道的時候,就不知道會遇到多大的阻力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說道:“那就開始吧。”
席大匠立即說道:“是。”隨即一聲令下,一輛馬車出現了,馬車前面有兩匹馬。駕車的人一聲令下,飛馳而去。繞著這個農場跑了一圈,總長度大概有四五里左右,總之並沒有脫離他們的視線。楊士奇看了,說道:“可是秦馳道?”
朱祁鎮說道:“先生好眼力,正是。先生意下如何?”
楊士奇說道:“陛下想用此運煤?豈不是得不償失?”楊士奇眼睛很是老辣,一眼就看出著木軌包裹鐵皮也好,修建的馬車也好,都是要花銀子,即便這短短數里,估計一千多兩銀子拿不下來。
更不要說,這木軌恐怕時間長了,還是需要換的。
不管是從經濟成本上,還是在植樹造林之上,用以拉煤減少各地百姓用柴薪的數量,怎麼看,怎麼得不償失。
朱祁鎮一揮手,讓身邊的人都退下。說道:“先生英明,秦滅六國,雖然殘暴不仁,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佩服,朕登基以來,邊防之事,每每問起,都是乏糧,大寧之棄,不就是糧草不繼嗎?河套不駐兵,不也是如此嗎?”
“大明在草原上的步步後退,都是因糧草不濟,從來不是打不過。”
“而是糧草不足。”
“朕欲繼承太宗先帝之遺志,掃清大漠,太宗五次北伐,得不償失,重創阿魯臺。以至於而今瓦刺坐大,而今朕不欲重蹈太宗覆轍,用太祖皇帝之遺策,且耕且戰,步步為營,在關內建立馳道,供應大軍糧草。在長城之外,建立甬道,連線各衛,連成一氣,分割草原,使得各部為朝廷牧馬。”
楊士奇聽了頭皮發麻,說道:“請陛下三思,此事萬萬不可。”
不同的人聽了,理解都不一樣。在朱祁鎮想來是自己的雄心壯志,但是在楊士奇聽來,卻是令人絕望的軍費開支。以及連綿不斷數十年的征戰。
楊士奇即便是拼了老命,也不許朱祁鎮這樣做。
朱祁鎮說道:“先生莫急,朕自然會三思,不僅僅是三思,而是三十思,三百思,三千思,朕身為大明皇帝,這一件事無時無刻不在想。”
“豈止是三思。”
朱祁鎮這一番話,既是在表決心,也是講價錢。
楊士奇剛剛有些失措,而今也回過味道了,他與小皇帝交手多次,從來覺得小皇帝缺乏少年意氣。成熟穩重的好像是一箇中年人一樣。
此刻想想,剛剛太刻意了。楊士奇長嘆一聲,半是表演半是真心的說道:“既然陛下心意已決,又何必來問老夫,老夫年事已高,今日向陛下請辭,請陛下放老臣還鄉,安度晚年吧。”
朱祁鎮一時間有些傻眼。
他固然說得那麼大,其實想與楊士奇討價還價。此刻楊士奇要撂攤子,他反而不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