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朵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三章 天神,黃河撈屍人,長耳朵的兔子,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不少風土人情,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如果不是揹負著任務,我想這一趟肯定是我終生難忘的美妙旅行。
當然,除了美麗的黃河風光以外,還有古枚笛這個大美人朝夕陪伴在旁邊,和她一起看風景、品美食、談理想、聊人生,兩個人深藏在心底的情愫也在不知不覺地萌芽。
這一日,我們的鐵皮船已經駛入了寧夏境內。寧夏省居黃河上游,北倚賀蘭山,南憑六盤山,黃河縱貫北部全境,歷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西夏王朝曾在寧夏銀川建都,所以我們推測,那座西夏的皇家大墓很有可能就在寧夏境內。
在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旁邊,雖然地處半乾旱地區,但還有江南風光般的肥沃土地,這就是著名的塞上江南。進入寧夏境內,這樣的景色愈加明顯,大漠金沙、黃土丘陵,水鄉綠稻、林翠花紅。在這裡不僅可以領略到截然相反的不同景色,而且你還會驚奇地發現,這兩種不同的景色融合得竟是那麼巧妙,交織出一幅瑰麗多姿的美好畫卷。
就連爺爺都忍不住感慨道:“我一直以為大西北就只有高山荒漠,沒想到在這裡還能夠看見如此美麗的江南風光,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這裡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呀!”
葉教授也是一個很會享受生活的人,當鐵皮船行駛在塞上江南的時候,他從船艙裡找出了一根魚竿,竟然悠閒地坐在甲板上釣魚。塞上江南可謂是肥魚成群,葉教授不一會兒就釣上來好幾尾肥魚。
我和古枚笛將肥魚打理乾淨,在船尾架了一個火爐,將肥魚放在火爐上翻烤。肥魚在火上燒得滋滋作響,濃郁的肉香飄散出來,饞得人直流口水。
古枚笛拂了拂額前秀髮,拍著我的肩膀道:“拓跋孤,你快看對面的山壁上!”
我抬起頭來,眺望對面的山壁,其時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染紅了山壁。只見對面的山壁上赫然出現了一幅又一幅巨大的圖畫,那些圖畫內容豐富,線條簡單,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氣息。大的圖畫長寬可達數十米,小的圖畫也有十幾米,有些圖畫的線條是灰白色的,有些圖畫的線條則是彩色的。即使經歷了數百上千年的日曬雨淋、水汽侵蝕,那些圖畫依然絢爛奪目。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西域人喜歡在山體或者洞窟裡面作畫,繪畫風格粗獷張揚,帶著很強的視覺衝擊,這從著名的莫高窟壁畫就能夠看出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我們一路行去,只見大約有千餘幅個體圖畫分佈在河道兩側綿延近一公里的山岩石壁上。
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為主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髮髻,風姿秀逸,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而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岩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一幅又一幅圖畫令我們目不暇接,我們完全被古人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震撼了。要知道,在那個科技落後的年代,古代藝術家要想在山壁上作畫,那是怎樣艱鉅而困難的一項工程呀,這不得不讓我對古代的藝術家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葉教授告訴我們,這些刻在山壁上的圖畫叫做“巖畫”,顧名思義就是在岩石上留下的畫作。當地人又稱為“天神圖”,他們認為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