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風言風語,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二章風言風語
在南京的作用之下,何夕想要謀朝篡位的風聲傳遍了北京城。
但是何夕根本沒有怎麼注意。他注意的點在北京報紙上。
北京的報紙發展遜色於南京,但是這一兩年增長很快。何夕估計已經能與南京方面的報紙平分秋色。再過兩三年,會成為第一大報業中心。
原因無他,就在於識字率。
之前北京報紙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北京識字的人,遠遠少於南京。
南方的父母都會先送子女上學讀書,即便沒有什麼成就,也識字。而北京的荒涼,百姓積蓄少,自然沒有這個習慣。但是有強制推行教育的何夕。更有軍中一直開戰掃盲教育。
識字率的提升,也讓報紙覆蓋率與規模更大。
這樣發展下去,當北京識字率超過了南京。北京的報業超過南京,也就指日可待了。
何夕不在乎這些謠言,但並不是沒有處理。
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冷處理。用其他訊息覆蓋掉這個訊息。
何夕而今也不用其他訊息就能覆蓋。蓋因何夕對這一篇文章寄以厚望。
先有啟蒙教育,後有民主革命的。
何夕因為做事的緣故,其實是相反的。很多事情實踐做到了理論前面了。
何夕也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他一個人做的。需要更多人的支援,他喜歡他這一篇文章,成為一個啟蒙運動的開端,讓很多的人去理論,去商討。才能讓民意代替天意深入人心。
一旦這個成為社會共識。很多事情就不需要何夕自己去做了。
只是這個議題太過宏大了。一開始幾乎沒有人敢在報紙上發表意見。
何夕只能自己出手,用筆名發表意見,然後另一個筆名反駁,造成左右互搏的樣子。很快就引入了很多人捲了進去。這種爭辯的氣氛也就起來了。
具體的議題,有這樣幾個。
第一,那就是天心與民心的關係。民心即天心嗎?
第二,民意該以什麼樣的途徑體現出來。
第三,議會制度與學校制度之間傳承與利弊。
等等。
一時間,無數讀書人在報紙上發問。甚至街頭巷尾也都有了議論之聲。與南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何夕在北京,就怕別人不議論。每當看到好文章,就留意姓名。至於很多人怕被報復寫得都是筆名,但是對何夕來說,這些馬甲毫無用處。
小樣,我還能不知道你是誰嗎?
而南京上層對北京的事情議論紛紛,各有感懷,但是在南京主要的報紙上,根本沒有一點體現。好像沒有人知道北京發生的事情一樣。
在這樣的議論之下,何夕想要篡位的訊息被按下去了。
而這個過程之中,何夕發現皇宮中,也就是朱雄英也出手了。將這個訊息給封鎖住。
朱雄英雖然知道,他與何夕遲早有一天矛盾爆發,但是雙方都不想是這個時候。
何夕想要由此引發一場新的百家爭鳴,但是不知道何夕見識太多,見過後世很多理論,但是面對這些人亂七八糟的議論,總覺得沒有超出儒學的藩籬。很多人也不過是何夕的支持者而已。沒有什麼新意。更沒有什麼開宗立派的大人物。
何夕心中暗道:“看來,等人才長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成長週期是很長的。何夕在南京國子監中培養出來的學生,其實都是半路出家,他們的根底是從儒學那邊打基礎的。與何夕學說有關聯,但是並不多。
何夕真正推廣教育,從娃娃開始學習何夕的新學。其實就是在遼東之後了。甚至河北這些年才開始推廣。而等一個從小學習了何夕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