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八章 禁軍體系,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夕覺得,這大概是後來的連這個建制的來由。
不過,戰術上的事情,何夕並沒有多參與。
最後商議覺得,還是要保守一點。也就是八百人一個營。
至於團,是從衛所轉變過來的。團這個名字是何夕定的,但是上上下下沒有一點違和,畢竟營團本來就是中國軍隊傳統的稱呼。
甚至,即便沒有何夕,後來的明軍也搞了團營制。
一個團,下轄五個營。再加上團部,團部直屬也有騎兵,炮兵等等單位。總共有一千多人。幾乎上與衛所相當。
而團以上,直接是軍。
也算是這一次作戰的經驗。衛所級別上面,需要新的編制。但是有一點需要爭論,那就是這個編制,是固定的還是臨時的。
畢竟,衛所制度之中,衛所上面有都司,衛所指揮使上面有都指揮使。但是實際上,衛所是分開的。都指揮使是不可能完全管理衛所的。只要打仗的時候,才召集起來。
而大軍出征的時候,主帥一般掛將軍印,下面有副將,甚至有又副將,副將的副將。這些人都是各自領著數萬大軍聽主帥的命令。
這也算是朱元璋發明的制衡手段,不能讓軍隊大權到一人手中。
如何軍成為了常設編制。
也就是有數萬大軍,大概三萬之眾,長期在一個人掌握之中。這已經是相當厲害了。
討論到最後,參考參謀體系之後,最後還是決定軍作為常設機構。
一個軍六個團,再加上軍部,與大量輜重隊。也因為駐紮地方,與作戰物件不一。人數在三萬到四萬之間,最多的也不會到達四萬。
從而編練出十二個軍,一共六十萬禁軍。
其中第一軍,乃至平安統領,超大編制。足足有十個團,六萬餘人。因為第一軍是北京駐軍,乃是朱雄英的心頭肉。也是朱雄英的權力保障。
第二軍到第九軍,一共八個軍,加上葉沈徵南大將軍行轅的附屬兵力,一共有三十萬戰兵。
幾乎是舉國之兵,都在葉沈手中。
當然了,這些軍隊是葉沈以征戰大將軍的名義統率的。可以稱之為徵南軍。一旦戰事結束,葉沈沒有徵南軍的加銜,徵南軍就會立即撤銷。
這也是很正常的。
朝廷不允許,軍以上有其他編制。即便有需要,也必須是臨時編制,長期帶兵的軍官,到軍統制為止。軍統制以上,都必須在樞密院掛職。身上有樞密院的加銜。
而樞密院副職特別多,樞密使是主官,有樞密院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使,等等。這些副職之間也有等級,其實就是為了安置,軍統制以上的將領的。
這些將軍打仗時候,放出去統率數個軍,獨擋方面之任。不打仗的時候,如果能在樞密院之中任事,在樞密院下轄的某一個機構任職,自然是可以的。
但是很多將領,除卻打仗之外,其他的事情都不大行。
自然是掛上樞密院副職,對軍事有知情權。卻沒有管理權。有軍國大事,也會列席討論。確保統兵不帶兵,帶兵不統兵。
這也形成了一整套體系,一個軍官前期是從軍中摸爬打滾,一步步升到軍統制,這已經是大部分將領的極限了。而有很多人特別厲害的話。就要進入樞密院體系之中了。
從此不在一線領兵了。
九軍,安置在大同方向。十軍放在遼東,十一軍放在日本由吳高作為軍統制。十二軍放在漠南。順便說一下,十二軍事完整的騎兵軍。總共有五萬精騎。沒有火炮。火器裝備數量也不足。不過戰鬥力也是相當可以的。也算是大軍的總預備隊。一旦南邊開戰,十二軍會直接歸屬於徵南軍的。畢竟,北邊也沒有什麼好防禦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