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七章,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元璋也算是為子孫計深遠了。

只是子孫後代未必能理解朱元璋。

最少,周王楚王並沒有想到這些人。他們只是想到自己的權力。

南北之戰,給這些王爺最大的教訓,那就是他們離開了本土會有很大麻煩的。

很多都有了想法,那就是在本土,也就是大明也要有足夠的影響力。否則中原朝廷要對付他們,他們也很難應對的。

當然了,周王對這一件事情的想法,不僅僅是想要干預,他其實已經有了站隊。他站北京。

因為他已經被利益綁架了。

也只有北京才回採買這麼多糧食,北京的貨物運輸到南洋,在新港採買糧食回去,這是這幾年最頻繁的貿易。如果北京戰敗,北方糧食採購還會有嗎?

未必會有。

無他,雖然從經濟上來說,從南洋採購糧食,特別是新港採購糧食最方便。

原因很簡單,都是種糧食,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周王種植糧食,一開始沒有想過賣糧食,但是結果是周王糧食種植模式是經濟作物的。周王的糧食明顯過剩。在各種成本上是最低的。只要賣出去,才能賺錢。

周王手中的糧食一開始就註定了成為商品。

而南方的糧食並沒有那麼純粹。南方各地糧食產量並不低。不要看大明一年賦稅三千萬石上下,如果真算大明糧食產量。應該在數億萬石。須知大明賦稅是畝收五升。五升是零點零五石,而各地畝產在兩石到三石之間。可見糧食總產量。

可以這樣說,即便是到明末,單單算明代糧食產量,糧食依舊是不缺的。

但是這些糧食更多是養活本地人口了。很少有出售的。

周王手中每年能賣出數百萬石。並不是周王產出糧食很多,超過了大明南部很多省份,而是吃得少,消耗少。

這種情況下,周王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南京平定北方之後,南京會採購這麼多糧食嗎?必然是不可能的。

無他,南洋糧食大舉入市,會影響整個大明的糧價的。畢竟,就大明糧食,產出雖然多。但是作為商品的糧食其實並不多。更多糧食都進入百姓嘴裡。畢竟大明而今已經一億人口。一會億人口,每年吃上三石糧食,修需要三億石,而如果再加上作為飼料,數億石的糧食根本不算是什麼。

而糧食定價權對於很多人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士大夫,地主。

他們在糧價起伏之中剝削佃戶。

操縱糧價,囤貨居奇,對周王大規模向中原銷售糧食,是非常不喜歡的。

甚至南京朝廷也未必喜歡用錢來賣周王的糧食。

而且周王的糧食除卻北京,估計沒有其他買家。即便有,其他買家加在一起,估計都不能消耗這麼多的糧食。

周王名義上兩不相干,但是周王用心卻在於支援北京。

如周王這般心思的人很多。

無他,南洋與大名關係很密切,但是這種密切,更準確的來說,是與北京密切。雖然很多國家不是周國,離開了北京就會陷入危機之中。但是有北京的貨物,他們的財政會更輕鬆。

沒有的話,事情會更麻煩。

即便楚王也是如此。

雙方商議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透過了周王的想法,他們決定分別向北京與南京派遣使臣團,不為別的。就是勸和。

這種勸和,任何人都知道,不可能有什麼作用的。

但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想法。

對於楚王,他覺得這僅僅是儀式上的,甚至某種意義上是去討要好處的。無他,諸王在政治上還是有影響力的。甚至手中還有數萬大軍可以呼叫。

不管是誰,難道不應該好好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