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章 無言江水流,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十章無言江水流
如果將這一場戰爭看成一場平叛戰爭是一個視角,將這一場戰爭看成兩國之戰,又是另外一個視角。
或許別人習慣前一個視角,而徐達卻是適應後一個視角。
雖然南北之間,僅僅在河北打過幾仗。看上去是南京小敗,但是徐達卻知道,這不對,甚至是大崩潰的前奏。就好像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勝負,好像是在鄱陽湖決定的,其實在陳友諒打下太平,沒有攻下南京,就已經確定了。
無他,朱元璋是種田流,陳友諒是一波流。雙方相持下去,是朱元璋更有潛力。朱元璋所到之地,都屯田積穀。而陳友諒鄱陽湖大戰的時候,將湖北為之一空。所以積蓄都沒有了。
也就是說,陳友諒在鄱陽湖不勝則亡。而朱元璋在鄱陽湖敗了,固然很危險,但並不是沒有後起之力的。最後可能的是在鄱陽湖相持下去。直到陳友諒支援不下去。
事實上也是如此,鄱陽湖之戰,並不是一戰,而是連續打了好多天,陳友諒所部堅持不住,陳友諒親自突擊,然後戰死。
即便他不戰死,也耗不過南京。
徐達覺得北京與南京的局面就好像當初一樣,鄱陽湖之戰,僅僅是給陳友諒釘上棺材板,在此之前,陳友諒的局面已經不好了。
在徐達看來,只要南京進行了軍事改革,哪怕丟了黃河,戰線推到了淮河一線,都是可以接受的。
不解決在野戰之中,不敵北軍。相同規模下的軍隊打不過北軍的問題,其他的所有的問題就是白扯。
這兩個問題,又分別對應著兩個不用的方向,面對野戰之中不敵北軍,這是組織排程的問題,因為參謀部的原因,北軍在協調數個數十個作戰單位的效率上優於南軍,而且北軍之中沒有那麼多派系,或者說這些派系在何夕手下不敢亂來。再加上參謀部督促,遇見命令不敢不執行。
派系問題,徐達也解決不了,只能壓制。畢竟讓朱元璋解決這個問題,也只能大開殺戒。沒有其他的辦法。
他只能建立起效仿北京建立參謀部。從而提高組織度,但是這已經很難了,因為沒有那麼多專業人才,還有其他問題。別的不用說了。單單說參謀的問題。
一個參謀會測繪畫圖,懂數學。戰術條令。等等,這樣的人,徐達麾下自然是有的。但是幾千個。這樣的人才,就是問題了。
同等數量南軍不敵北軍,是基層軍官與武器裝備還有士卒訓練的問題。
這個問題,徐達決定建立軍校培養人才,從底層選拔人才,等等一系列決策,來重建南京京營。但是這都是需要時間的。
在徐達看來,盛庸打得就很好,彰德衛輝這一帶,打上幾個月,就是冬天了。就能熬過一年的。爭取這大半年的時間,京營訓練就好一些。即便比不上北軍十二軍,但是最少有幾支軍隊能與之匹敵。
那個時候,才是反擊的時候。
畢竟,縱然徐達有無數奇謀妙計,也用不出來啊。傅友德之敗,是傅友德比不上葉沈嗎?不是。葉沈固然有名將之姿,但是他比傅友德還是嫩太多了。傅友德手中但凡有幾支能打硬仗,不用打得過北軍主力軍,只要能維持相持局面,傅友德都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
奈何手下一個都不中用。傅友德又能怎麼辦啊?
看上去,好像是某些人關鍵時候掉鏈子,是偶然,其實是必然。不做出改革,這樣的事情,將來必然發生。甚至成為普遍現象。
徐輝祖看著徐達黯然神傷的樣子,徐輝祖說道:“父親,要不告病吧。反正父親您的身體最近實在不行。”
徐達微微一笑,說道:“傻孩子,你以為這個時候想告病,就能告病的嗎?姓朱的人都會欺負老實人,我算是被拿捏住了。我一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