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八章 方孝孺的危機,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十八章方孝孺的危機

南京這方面在操縱方式上一些不同。但情況也是一樣的。

畢竟之前,大明朝廷對於兵器作坊,也沒有買這個過程。

問題在哪裡,就在市場與規模上面。

在何夕的推動之下,兩個鐵廠大規模擴產,何夕為了能將鐵銷出去,甚至不惜對河北農業進行大規模干預,將很多鋼鐵農具推銷下去,在造船,木工上面多用鐵件。

以及還有的鐵器銷售等等。

還有蒸汽機,鐵路的運用。都需要大量的鐵。

總之,在市場化大規模生產下,軍中所需要的火炮,火銃等武器,固然是鐵廠生產的大宗商品,但是被其他鐵器成本平分了。這樣一來,同樣的火炮,北京的採購價比南京便宜。

更重要的是,因為有這麼大的市場養活,這兩大鐵廠利潤是相當高的。特別是蒸汽機,妥妥的利潤豐厚。如此一來,兩大鐵廠的利潤足以覆蓋武器生產大部分成本。

即便不能完全覆蓋,剩下的也足夠承擔。只是不會給上面上繳多少錢了。

但是太平鐵廠不一樣。

太平鐵廠在技術上,是而今鋼鐵技術的搖籃。但僅僅是搖籃。因為太平鐵廠的經營方式是非常腐朽的。雖規模擴大了一些,比起遼東與遵化兩大鐵廠,相差太大了。

而且因為有穩定的利潤來源,南方市場的鐵料供應,南洋的兵器供應,軍中武器消耗。太平鐵廠很滿足於這種穩定,根本沒有擴大產能的想法。

面對而今忽然的擴大產能。

太平鐵廠直接斷絕了對民間鐵料的銷售,利潤來源一下子沒有了。只能靠朝廷補貼,即便不說成本問題,單單這一項,南京比北京負擔重多了。這還不要說,南方會因為太平鐵廠的問題,出現巨大的市場空白。

甚至讓北京的鐵料透過各種途徑來到南方,為北京分攤軍費開支。

更不要說,其他開支了。

何夕給十二個軍計程車卒,開了平均二十兩上下的薪資,但是南京這邊是什麼?

南京這邊根本不會有這個想法,無他,南京如果按北京這邊養軍,即便有朱元璋留下的家底,也必然會破產,即便是徐達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最多給士卒多一些補貼,最多每月一石糧食。一年下來三四兩,這已經頂天了。

這也是衛所制度與北京的新軍制不同。

衛所制度養兵的負擔在衛所。而北京軍制本質上是募兵制,負擔在京師。

基本如此一年下來,大軍消耗過千萬石糧食,甚至更多。還不要說,戰爭的其他開銷。這裡面的問題更多,比北京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下面人上下其手的問題。

北京方面幾乎是新的朝廷,是何夕與朱雄英兩人一手打造出來的。兩個人有絕對的權威。

很多事情上,下面人不敢打馬虎眼。

雖然體制是新的,有很多漏洞,但是大家都有升遷的希望,或者剛剛升遷過了,畢竟何夕內閣與樞密院之下,有二三十個部級部門,也就是又二三十個尚書。

很多人都很滿意而今的職位。

不敢說沒有人貪汙,但是遠比南京要清明許多。

朱元璋在的時候,高壓之下,下面人不敢亂來,朱允炆上位之後,為了收買大臣們,很多事情就沒有那麼嚴了,自然會出現報復性貪汙。

方孝孺自己是不貪的,他甚至強力反對,狠狠的清理了幾個。但是比起朱元璋的當年的清理程度,方孝孺的手段,都不能用心慈手軟來形容了。甚至可以說是鼓勵貪汙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在資金利用率上,南京朝廷是遠遠比不上北京朝廷的。

因為朱元璋留下的家底厚實,而今很多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