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章 河西省,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吟片刻,說道:“河西省或者河隴省。”

何夕一愣,他雖然問出口了,但是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這一片土地,在後世大概分為寧夏,內蒙古,甘肅三省,但是寧夏太小了。在他看來,根本不該單獨設省,不過因為民族原因。但是而今何夕都不管。

而將來內蒙古地區是要重新調整的。整體上來說,也就是後世甘肅省的版圖。他本來想叫甘肅省。但是梅殷這麼一說。

何夕忽然發現叫甘肅省不行。

所謂甘肅,其實就是甘州與肅州的合稱,這樣的命名方式也是很常見的。比如安徽,是安慶與徽州,江蘇,是江寧與蘇州。

而今,所管轄範圍之中具有影響力打大城市,乃是寧夏城,與蘭州城。寧蘭,蘭寧,總有一些不大順。大抵是平仄不協。

河西就順耳多了。且不說這些地方都是黃河以西,即便將來肅州併入也毫無問題,畢竟是河西走廊。而臨洮以南的確就是所謂的隴西一帶。將兩地合稱,就是河隴。

何夕說道:“那就河西吧。”

雖然名字上有一些怪怪的,但是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河西省的建立,很多事情都交給了新任河西巡撫,涼國公梅殷。而河西省而今也是以榆林,寧夏,固原,蘭州,陝西行都司。臨洮,鞏昌等地。將來打下關中之後,榆林自然要轉交給陝西的。而且陝西與河西地理分界需要重新規劃。

畢竟,而今的規劃,僅僅是基於軍事分界,而軍事分界天然是符合地理分界。而今的陝西保留著完整的關中四塞。

而後世的陝西斷然沒有這樣的地理條件的。

當然了,何夕也從北京調來了不少人手為梅殷搭建了河西巡撫衙門。這些人熟悉北京制度,雖然在梅殷之下,但是梅殷也不敢小瞧他們。同時過來的還有萬餘大軍。

這萬餘大軍從西征各軍之中抽調過來了。

與蘭州現在駐紮的軍隊換防,這萬餘大軍為根本,由梅殷為首編練第十三軍。不過第十三軍有一個改變,那就是營改變為大營,一個營要一千多個人。而第十三軍,下轄三個團,每個團只有三個營。再加上軍部,總共一萬多人。當然了,梅殷也擔負著將從當地降軍之中抽調精銳,併入第十三軍之中的任務。

不過,這個編制,也是一種新實驗。看看新編制是不是比老編制更適合戰場。

反正自從何夕編練新軍之後,似乎開了一個頭,從那之後,才短短几年,整個新軍一直有大大小小的變動。大變化沒有多少,但是小規模的調整,一直是有的。北軍都已經習慣這種變化了。

而十三軍是一個新的嘗試。

何夕其實一直鼓勵這樣的事情。

畢竟,何夕很清楚,而今火器時代才剛剛開始,將來還有無數次更迭,不能每一次軍事改革都由何夕推動,而應該讓將領自己有這個概念。

其實軍中對於改革從來不拒絕。因為軍隊是最實用的,行不行,戰場上碰一碰就知道了。

而何夕也建立一整套,作戰,記錄,覆盤,總結體系。從而確定在戰爭之中,哪些問題,需要改革,哪些地方不需要。

五五制,改為三三制,也是一種趨勢。

在冷兵器時代,一定要有中軍。中軍既是護衛主帥,也是總預備隊。

前面交戰,三軍依次排開,後面有中軍,然後有後軍作為後勤中樞。所以五五制,大明也是五軍都督府,而火器時代大為不一樣了。

首先,戰場的擴大,讓中軍沒有用武之處。並不是不需要預備隊。而是如果預備隊與指揮中心放在一起,那麼預備隊很難及時地趕赴戰場。而後軍也因為後勤需要的增多,以及前線擴充套件,變得不一樣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