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五章 戰事對南京的刺激,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九十五章戰事對南京的刺激方孝孺的話,都不是推託之言。而是事實。火銃生產地在北方,不在太平鐵廠,並不是何夕有意為之,純粹是因為重視與不重視。太平鐵廠是何夕建立的,當初就是為了生產甲冑,以及一系列冷兵器。何夕雖然也打造出一些火器,但是總體上來說,很是粗糙。何夕自己都看不過眼。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當時技術的確有很多問題,生產出來的火器也很成問題。另外一方面就是大明天下太平,用現在的武器,對周邊國家都有壓制性的優勢了。弄一些火器,來對付誰啊?沒有必要性。其他人都不重視。光靠何夕一個人吆喝,也不行啊。所以,何夕建立太平鐵廠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太平鐵廠除卻沉重的城頭重炮之外,並沒有大規模生產火器。倒是有一個火器的研究機構,在葛天工的領導之下研究火器。而這個研究機構,在後來被何夕連鍋端,帶到了遼東,在遼東繁衍出來龐大的火器生產機構。當然了,之前大明是一體的。遼東北京有了技術進步,一般都會告訴太平鐵廠與太平工理學院的。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洪武二十五年。甚至洪武二十五年之後,這樣的交流還有的。只是何夕有意地遮掩了幾項技術而已。當然了,葛天工作為何夕最看重的科學家的時候,他與太平鐵廠這邊交流最頻繁,無他,葛天工就出身南方,與這些工匠聯絡密切。而張宗德上位之後。就不一樣了。張宗德出身遼東,與南邊這些工匠沒有什麼關係。而且大明總體上對技術其實並不是很熱心的。這種技術交流,其實有何夕在背後的推動,在洪武二十五年後,何夕根本沒有做什麼小動作,只是降低這種背後推動,再加上張宗德換了葛天工,雙方關係疏遠。漸漸不聯絡也是正常。畢竟,這本身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交流模式。而今太平鐵廠生產火銃的體系,或許落後於北京,但也不至於不能生產。是有技術儲備的。但是將打造冷兵器的作坊,改成打造成火銃的作坊,即便是原本成熟的技術方案,難度不下於重新修建一座作坊。而南京方面,說起來人才濟濟,但是能承擔這樣繁重的事務的人。方孝孺一時間找不出來。火炮的問題也是同樣的問題。大明對科研從來是不重視的。不,應該說大明除卻何夕之外,根本沒有所謂科研的概念。所有科研的組織,是跟隨何夕的移動而移動的。南京方面並不是沒有人才。畢竟太平工理書院,現在還在正常招生,也培養出一批人才。但是根本沒有人組織起來,對一個專案進行攻關。比如,傅友德提出的行軍炮。對於方孝孺來說,這事情也很難辦。至於硝石,大明不是不產硝石,只是大明產硝石的地方。大明產硝石的都在北方,特別是西北。而大明火藥生產重點卻在東南,無他,是因為而今大明重心就在東南。火器的作用,不用何夕提醒大明朝廷就知道。故而南京本來生產大量火藥供應軍需,雖然不是不讓地方上生產。但是重點卻是南京,這也是為了保證制衡。而朱元璋知道未來是火器時代之後,對火藥生產更加看重了。不客氣地說,除卻北京之外,南京是火藥最大生產中心,甚至在開戰之前,北京都比不上南京。北京是軍事重點,有供應邊軍火藥的重任,故而也有火藥廠。但畢竟比不上南京。問題就來了,從北方,從西北運輸硝石到南京,花費太大了。特別是在開海之後,大明發現有另外一個硝石產地,雖然看上去很遠,但實際上很近,那就是東洋,確切的說,是日本,琉球。只是而今日本亂起,硝石供應很成問題。畢竟,傅友德要的火藥數量,不是之前的幾倍,而是幾十倍。傅友德只能確定將來火藥消耗數量將有非常非常多,至於多多少?傅友德也不知道,只能說是多多益善。而且傅友德本身,就給朝廷難題的想法,畢竟朱允炆也給他難題了。他總要給自己爭取一下。日本硝石不要指望了。如此一來,總體硝石產量是在消減的。而需求一下子多了這麼多。朝廷一時間能夠供應上來才是怪事。方孝孺細細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