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三章 一人興邦,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是很多時候勝利的影響未必都是正面的。還有負面的。
如果單單是耿炳文勝利也就罷了。而傅友德在安陵堡之戰大勝,更讓很多人有其他想法。覺得北京是不是不行了。
朱雄英沉思片刻,說道:“姑父的意思是,晉王叔。”
何夕說道:“然也。”
晉王也是這樣覺得的。
這個訊息對晉王可不是一個好訊息。
無他,晉王其實希望這一戰,長長久久地打下去,不希望任何一方勝利。如果可以的話,他還希望南軍有一場大敗。從而保持他晉王在太原的獨立性。
耿炳文。趙庸這兩個人行動緩慢,與晉王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如果不是南京局面穩定,晉王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耿炳文這一次進攻,都未必能夠成功。
晉王更是以支援耿炳文的名義。令晉王世子坐鎮太原,他帶來數萬大軍來支援耿炳文。
這不支援還好。一支援何夕立即覺得西路南軍的威脅大減了。
畢竟打仗歸打仗,一旦打仗之中其他因素太多了。勝利的可能就小了。
朱雄英說道:“那姑父的意思是,先攻西路軍?”
何夕說道:“並不是,傅友德是天下名將。他不會坐著不動,上一次是滎陽侯辜負了潁國公。否則而今就不是這個樣子,說不定,南軍的兵法就在天津了。”
“正因為傅友德在東,我們只能先與傅友德決勝。而不是去處理耿炳文。”
朱雄英沉吟片刻,說道:“朕明白了。我們攻傅友德,耿炳文基本想要支援,恐怕一時間也不行。但是傅友德想要支援耿炳文,卻是一句話的事情。”
“想要挽回局面,最重要的是,避免兩軍合力。所以先進攻傅友德。”
何夕點點頭,說道:“陛下聖明。”
其實何夕並不覺得朱雄英說得對。因為朱雄英顯然對戰場,並沒有一個直觀的理解。原因很簡單。戰爭場地是有限的,就好像葉沈與傅友德在安陵堡北邊一戰,其實傅友德的人數是多餘葉沈的。但是雙方人數似乎勢均力敵。那是因為,戰場就那麼大。再多人擺不開了。
傅友德從後面指揮軍隊搞迂迴,其實也是一樣的。沿著運河兩岸,固然是大平原。但是作為一個將領,他的指揮能力,這個時代軍隊通訊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決定了軍隊能擺開多大,即便地形上沒有限制,軍隊戰鬥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鋪大餅。
傅友德很明白這一點,於是他沒有要求後面的軍隊與他匯合,而是分散兵力,兩路迂迴,建立新的戰場。
也就是說,傅友德手中的兵力之所以不增加,是因為增加更多,只會增加後勤負擔,對於戰事本身並沒有什麼作用了。甚至還有副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楊廣攻高麗是一場災難。
並不是說高麗人有多難打。而是隋軍自己的後勤壓力壓死了自己。
當時的遼東到處都是沼澤,根本不能承受這麼大後勤壓力。唐太宗攻高麗的時候,幾萬人的後勤都很吃力。更不要說,隋朝幾十萬人了。
也就是說,傅友德與耿炳文兩軍匯合,本身就符合兵法。傅友德決計不會做這樣的蠢事的。
但是何夕給朱雄英說這個做什麼?
一時間,他也給朱雄英說不清楚這裡面的事情。他當務之急是安撫朱雄英,讓朱雄英重新建立勝利的信心,從而今進行下一步動作。而不是給朱雄英上兵法課。
朱雄英聽何夕誇獎自己,果然有些高興,說道:“那姑父準備,怎麼對付傅友德,葉沈他到底行不行?換不換將?”
何夕嘆息一聲,說道:“以臣之見,還是葉沈吧。葉沈雖然敗給了傅友德。但是能在傅友德面前全身而退,也不是尋常人可以做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